從大閘蟹入境開了又關,反映意識型態的根深蒂固,再看小三通之後,金馬漁農產品出境受阻,顯現海關、防檢疫執行粗糙;我們認為,法令規章是死的,執行處理是活的,態度、技巧根本不及格,造成金馬民怨。
議會本次定期大會首日,議員傳達的是底層聲音,輪番指責中央駐馬的海關、防檢疫部門在執行小三通入境及赴台出境的農漁產品檢查作業矯枉過正,帶給旅客不被尊重的感覺。
地方鄉親投訴反映及向民代陳情,不論是小三通入境或是赴台出境,只要是農漁產品攜帶出入,常常被翻箱,弄得亂七八糟,同時,在態度及技巧處理上,令旅客很不舒服。
在民眾旅客投訴中,有的一盒月餅由大陸帶回,卻將一塊撕半檢查,察看內餡是否有火腿;有的乾製品,也被查封沒入。再者,令旅客最不能接受的是在地大白菜、白蘿蔔或野蔥(山蒜)帶給在台就學子女品嚐,或是餽贈親友,也得附帶產地證明,甚至簽註保證書。
當然,守法是必要的,民眾也知道海關、防檢疫人員執行公務是工作職責,不過,在處理態度、技巧上有待檢討、修正。
以處理態度而言,和顏悅色是最起碼的要求,再來是執行的心態,檢查是把關,而不是抓賊,要以服務、便捷、誠懇的態度面對旅客,告知民眾旅客,請大家多予配合,不合規定的品項,不予入境的做法是正確的,但是態度要讓旅客接受。
以處理技巧來說,在地農產品項不多,執行部門對品項要有所認識、判斷,而不是「看到黑影就開槍」,那是因噎廢食的做法。
再說處理方式,海關、防檢疫部門也要橫向連繫,定期開會討論,或與地方政府相關部門互動、溝通,同時,對民情反映也不能不理睬,完全以法為前提,這樣只會造成民怨的積累,民代甚至氣憤指責,趕出馬祖。
地方政府針對海關、防檢疫執行糾紛,也迭次反映及溝通,由於支配權責在中央,也承受民眾的責難。
法令是死綁綁的,處理卻是有迴旋空間,執行部門不能抱守法令,以水果為例,曾有民眾將朋友贈送進口梨、蘋果,在秋節前回台灣與子女共度佳節,順便帶到台北,也是折騰一番,不免讓民眾質疑,小三通之後,未蒙其利,反而先受不便。
總之,我們可以理解執行人員的難處,但是事務是人做的,一切繫於態度、技巧、方式,若有心在做,不但可以做好守門員,也可以做好發球員。
海關、防檢疫加分 在於態度、技巧
- 2006-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