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線定位認同爭議 大三通有難度

  • 2006-10-23
 兩岸至少兩年內直航有困難,陸委會說明直航障礙在大陸定位兩岸為國內航線,台灣無法接受;從客、貨包機至救難直航,外界給予高度期待,但碰觸固定直航還是難解;我們再度呼籲中央運用現有小三通直航機制、平台擴大化,一則緩衝兩岸開放高漲聲浪,二來金馬可扮演轉運安全閥的角色,並建置未來大三通的模式。
 金馬民意提出小三通先海後空的先鋒模式,建請中央政府儘速依據現有法令,先海後空,以「操之在我」方式,釋出兩岸空中直航小三通先行政策,在既有的小三通基礎上,試辦空中航線運輸,各界也認為是最沒爭議的功能擴大化。
 媒體報導,陸委會在接受國外通訊社專訪時說,由於在航線等僵持不下,兩岸至少兩年內無法展開直航。這意味在總統陳水扁到二○○八年的任期內,兩岸毫無空運直航的機會。針對這樣的解讀,陸委會說,報導有所誤解,他們是說在二○○八年總統選舉前,如果要達到直航的目標可能會有困難。
 不管解讀、說法如何,目前兩岸存在著航線定位的問題,大陸定位為國內航線,台灣認為是國際航線,的確這是難解議題,因牽涉到領土、主權認定問題。
 按陸委會的說法,自一九九六年起,大陸就有一個「台灣海峽兩岸間航運管理辦法」,其中第二條清楚寫明,兩岸航運屬於特殊管理的國內運輸,這已對兩岸協商造成相當的難度,這已不是所謂一中原則或九二共識就可以去處理,大陸將兩岸航線界定為國內航線,已造成談判的障礙。
 所謂「國內航線」,就是一國境內的航線,這種定位是行不通的,兩岸也不可能會坐下來談直航議題。
 從春節包機啟動之後,今年年中兩岸有關部門同步宣佈達成四項專案包機共識,包括專案貨運包機、節日客運包機機制化、緊急醫療包機、急難救助與殘障(疾)人士等特定人道包機,為兩岸直航前開啟另一扇窗。
 當然,這是一個進程,也是開放直航的指標,但是碰觸完全直航,第一個障礙就伴隨而來,就是航線定位問題,這個問題實在難解。
 金馬小三通航線在專案航班調整為固定航班之時,也曾碰到航線定位問題,最後以兩馬、兩門為地方區塊,不必涉及航線定位之爭論;所以,在兩岸直航航線定位問題尚未解決的狀況下,還是先開小三通空運,然後再擴大小三通的海、空運能,中央不必再為直航問題而煩惱,同時,開了小三通空運及擴大轉運功能,一可緩和兩岸開放的聲浪,二來也符合大眾期待,三更可讓金馬做一個轉運安全閥以及未來大三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