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海漂垃圾,已成為金門、馬祖共同的環保難題,每逢大水、颱風或風向等,大量垃圾穢物湧向各島澳口,民意迭有反映,主管部門也正視處置,但僅能治標處理,而治本方法則在於兩岸一起面對逐步解決。
隨著大陸過度開發建設、人民生活改善、沿海養殖事業發達,以及仍缺乏環保意識下,海域成為大批垃圾穢物的最終棄置場,與對岸近在咫尺,一海相隔的金、馬必然承受一半的負荷,也成為環保部門最為頭痛的功課。
大陸經濟起飛,在保育觀念不足下,山林開挖嚴重,雜草、枝葉沿著江水支流而下,或是沿海林木砍伐氾濫,也直接落入海中,造成大陸漂流物以枯枝居多,同時,開挖破壞嚴重,遇有颱風、豪雨,山體滑落,整片山林傾瀉而下,帶來枯木等穢物驚人。
其次,人民生活改善,在沒有資源回收的機制下,大批瓶、罐直接倒入或丟入海中,隨著海流而四處漂散。
再者,福建沿海近年養殖事業發達,是大陸養殖王國之地位,使用的器具、材料如保麗龍、廢繩的塑膠品,在損壞或汰換之時,也是留棄海中,是海漂垃圾的大宗來源之一。
至於,大陸環保觀念不足,管理鬆散,對垃圾穢物的處理並不重視,形成海漂垃圾越來越多,一逢豪雨、颱風,就直接流向臨近的金馬澳口,地方雖經處理,但處理後又來,無法澈底解決。
地方環保部門在小三通實施之後,也數度實地與對岸環保相關部門研商,並乘船沿江勘察,可是海漂問題仍然存在。
地方環保人員處置源源不絕的海漂垃圾,包括就地焚燒、分類清理,甚至海域攔截,但阻擋不住下一次又來報到的垃圾穢物。
在本次議會定期大會中,議員極為關切,並也到現場勘察,希望在短期內有突破性的進展與改善。我們認為正本清源之道,盼中央授權民間環保組織推動,就兩岸環保議題進行討論解決,從全面性沿海垃圾場的建置推動,並雙方觀摩、勘察,澈底了解實務作業的癥結。
動手清理,還是不能少的解決策略,如推動認養海灘的志工團體,透過在地社區組織,發起認養海灘活動,以必要的經費挹注,維持志工團體的功能運作,並定期的舉辦考評、獎勵及競賽活動,如此一來,除可有效提升居民的參與興趣,兼能達到生態保育教育,以及公共服務志工化的目的,對地區環保工作的永續發展,亦有正面的助益。
大陸海漂垃圾 需兩岸配合解決
- 2006-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