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取一個平衡點 消除雙方爭端

  • 2006-11-26
 繼去年海巡「晴空專案」引發北竿漁民集體抗議,今年執行「安康專案」,因扣押在大坵海域的漁民貨船裝載洋酒,再度造成民怨。在漁民與海巡之間的爭端,各方認為,唯有維持現有運作生態及擴大小三通貨運,制度面著手,才是正本清源之道。
 在地區海域內,扣押小貨船裝載洋酒,引起爭議是,它既非違禁品,也沒有與大陸漁船進行交易之行為發生,所以,在事件傳出之後,引起民意高度關切,以及外界話題焦點。
 自兩岸大門開放以來,從小額貿易至小三通貨運,提供兩地貨物運輸最便捷的通道,及民生需求,也養活數百人的生計,尤以地方國軍兵力大幅裁撤,民間商機一片蕭條,以及小三通半遮半掩的政策,金馬發展利基受困下,這條海上絲路成了民眾求生的臍帶。
 伴隨海禁解除,海岸巡進駐,填補國軍海防真空,它維護了海域秩序及生態資源,遏阻大陸越界漁船,甚至登島採擷貝類的不法行徑,具有安定作用。
 平情而論,在執勤上有它的難度,但也有它的技巧度,如何拿捏,的確是一門學問,也必須承受壓力,因此,成員執勤前的教育更是有其必要性。
 與地方及民意互動和諧,也有它的功能性,雙方相互尊重及協助,這是業務推動及執行最基本的工作;大家有事,經過溝通取得信任,可以弭平紛爭。
 再者,與地方合作機制,更能有效解決難題,藉由宣導、說明及事前協商,大家共同合作,可收事半功倍之效。我們不樂見因類此事件爭端而造成與地方不和諧或不合作。
 在海域執行任務,不可能不會「擦槍走火」,以海巡隊員遭大陸漁船挾持事件為例,地方府、會及民代以民間身分奔走連繫,平安護送回來;或是防區與大陸漁民誤傷事件,也多由民代居中協調、安撫,才平息紛爭,不致於造成兩岸重大事件,這些都是合作成功的最佳範例。
 小三通貨運已是一條切不斷的通路,除中央擴大開放項目,完全走向制度面解決之外,在現行的狀況下,執勤單位的確在心情、態度上,要有所適應及調整,否則紛爭會永遠存在。
 小三通實施近六年來,因中央長期意識型態的牽絆,在貨運開放項目,不但不符合市場需求,而且處處自我設限,時而專案申請,時而釋出微量善意,造成金馬人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其中貨物運輸就是最大的桎梏。
 從試辦小三通揭櫫的宗旨,以操之在我,化暗為明的「除罪化」精神,如今六年來仍然是束之高閣,金馬人民的呼喚,中央部會也仍是置若罔聞,也造成無辜、善良的漁民身受其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