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婚俗早已淡化,民間喪俗也有必要簡化,尤以出殯當日「食硬飯」舊俗先予革除,比照台灣喪禮方式,一般親友以送餐盒、毛巾替代,至親及工作人員則以便餐招待,一則減輕喪家張羅之負荷,二來更可減少一筆重大開銷。
隨著時空轉換,馬祖婚俗傳統進行曲早已改弦更張,過去三天二夜「接頓」辦桌在民國七十年代已不復見,如今以當夜一次婚宴結束,乾淨俐落,新婚夫婦及家屬也不必「昏」了頭。
按傳統婚宴習俗,從第一天「飯仔」,到第二天「伴角酒」、「加吉暝」(一說是佳期暝)大宴及第二天諸娘酒(女人酒)大餐,可忙壞了有喜事的家戶,動員大大小小全力投入。
繁文縟節的婚俗早已色彩淡化,而喪俗依舊沒有改變,但是出殯日中午「食硬飯」,不少人士倡議予以簡化,可是有改變,但是似乎少見勇於改革,主要恐外界會誤為小氣,或落得不孝之罵名。
這種長期以來的不佳習俗,年輕一輩欲以改變,有的是前述原因之外,也有是家屬長輩反對,我們認為要以新觀念勸說長輩,可比照台灣做法,以精緻點心餐盒替代,現今海、空運方便,到台灣訂製高級餐盒,相信更受親友歡迎。
「食硬飯」的習俗,早期交通不便,參加送行的親友必須翻山越嶺而來,在喪禮結束而無法趕回,喪家給予飯菜招待也是必然,現今人人有車,送完即返回,除非至親而留下「捧場」,很少為食一頓再來。
喪家為「食硬飯」張羅,也是煞費周章,從喪禮籌備、佈置就已忙得團團轉,再為桌數、親友人數估算也是加重工作,空桌太多,場景冷淡不好看,盤算人數不精準,也是不好看,總之,辦桌是傷腦筋之事。
還有,在出殯前夕,也是所有儀式最繁重的一次,馬祖人叫「做藥師」,從傍晚跪至天亮,然後一早家祭、路祭至中午入土為安,所有家屬已經疲累不堪,還要再趕食飯場合敬酒致意。
以喪俗「食硬飯」的場合氣氛必然不佳,現在人都由餐廳代製,放在餐廳食用還好,若在喪宅進食,一般人都比較難以接受而婉拒。再者,喪家付出費用,連墳墓興建,大都百萬元上下,經濟狀況許可者尚可應付,不佳者勢必揹債,一頓飯局下來,也都要多支出十幾萬元。
在觀念逐漸改變之下,去除「食硬飯」習俗,大家應該可以接受,以比照台灣喪禮方式,來的人以送餐盒點心,稍微用心配置,或是精美組合,也會受到親友歡迎。
習俗不是一成不變,過去馬祖沒有在喪禮之後送毛巾之俗,也是學台灣做法,現今飯局改成餐盒,也沒有什麼不可以,我們希望大家一起接受這個觀念、做法的轉變。
傳統婚俗淡化 喪俗也要簡化/先從「食硬飯」改為點心餐盒做起
- 2006-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