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玩到吃,是旅遊兩大訴求,地方風味餐的調製,的確在材料來源上有困難之外,花樣變化上也有難處,不過,我們也要破除大魚大肉的觀念,必須以特色餐為主菜,再搭配一般家常菜,讓遊客有不一樣的感受與飽足。
來自各地的遊客,好奇的是這裡的山水景色,還有就是此地的特色小吃,一般團遊的安排,大都以餐廳二千元上下的所謂旅遊餐,餐飲業者利潤有限,完全以量制價,而旅行社也是在有限團費中勻支,對遊客而言,也習慣遊餐的安排。至於,地方風味的宣傳,比較難以打起名號。
自由行的散客,多半悠閒地以簡單小吃,如家常麵、餛飩或是三、五成群在小吃店單點特色菜,一飽口福。
地方特色餐的名號建立,主要還是牽繫在遊客流量而定,客源不穩定,店家經營十分吃力。從牛角「依嬤的店」開始,初期生意頗佳,到了競爭一多,生意也受影響,所以,客源是主要原因。
為結合社區產業發展,帶起村落生意熱度,在聚落保存或社區改造後,地方也曾開設特色餐飲店,可惜經營都很艱難,我們在思考困境之時,除了外部客源是主因外,其他內在的問題是否加以研析。
最近「鐵板小舖」開張,主打旅遊風味餐之同時,也自行研發酒糟魚麵;繼之,「津沙老酒館」在原先地瓜飯頗受歡迎之後,再強打「幸福的黃」,用竹籠炊飯,加上地瓜籤,也是一道特色招牌。
不論南、北口味,在地的味永遠是主菜,酒糟的料理,近年已漸漸端上食桌,除了具地方特色之外,也是一道健康佳餚,我們可以先分一般、中等價位,料理酒糟大餐,從飯至菜全是酒糟料理,也是遊團中所安排的風味菜,而一般散客則可自我選擇。
從紅(酒糟)到黃(地瓜),皆屬在地生產食材,傳統的菜餚料理,不見得是要大菜,現今人們飲食均以口味、少量、特色為取向,我們可以在肉、魚及海鮮品做變化,如鹹肉、魚干或醃漬品做料理搭配,可以讓遊客感受風味與飽意。
由風味餐的起步,至各方的研討開發及嘗試,在菜單內容上已多元,業者也花心思在開發,這也是特色招牌一塊塊串起來,在未來還有極大的升級空間。
在地口味就是旅遊餐的風味
- 2006-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