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藝術家駐村 注入新火花

  • 2007-03-08
 把藝術走入社區是近年社造活動的一大理想,民間從芹壁至牛角、大埔,再到鐵板,不但藉以逐步展開有機的地方性文化藝術產業的推動,也豐富一個具有生命的聚落成長和再生。
 鐵板社區協會成立,由官帽山開發,再移師澳口及社區街道的改造運動注入之後,為了有更多種籽撒落,在今年元宵之際,舉辦藝術家駐村活動。
 這次藝術家駐村活動,期待生活在社區的人都可以漸漸的成為「生活藝術家」,把自己從都會浮華洄游到單純質樸,重新拾回被歲月掩蓋的信心,用雙手創造所需的一切,把對物質的需求從購買轉為創作。開始從捏塑一個陶杯、縫製一件衣服、敲打一張桌子,也許缺乏時尚卻有屬於自己味道的拙趣,脫去名牌的迷思後,其實可以生活的更像自己。
 該社區今年度藝術家駐村活動邀請到「夢想基金會」汐止夢想社區兩位藝術家來馬展開駐村活動;指導社區大小朋友製作立體面具,從紙板裁剪、上色到立體成型,都是小朋友及家長們自己動手做,大家都充滿成就感;這些面具都是金板境天后宮遶境活動,小朋友要戴在頭上的,讓傳統民俗文化增添孩子的想像力與豐富的色彩。
 夢想基金會團隊從2002年起開始引進各國藝術家進駐夢想社區,像此行的Tomas Luna就是來自遙遠的墨西哥;藉藝術家天真、執著的熱情來引發社區居民對生活的自信心。
 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駐村藝術家,不需要昂貴的材料也不需要專業的演員,他們取材於生活周遭,用雙手帶領社區居民製作趣味布偶,用肢體引導沒有舞台演出經驗的社區居民玩出信心,用語言分享創作點滴,用創作拉近藝術和社區居民距離。
 推動藝術家駐村計畫目的,就是期待透過不同的藝術工作者,對一個地點聚落的多重、不同的經驗、體驗和觀察,進行他們的藝術創作及相互激發的思考和紀錄,試圖為一個具有文化歷史保存意義的地點,累積多元的文化資源,使這個社區、聚落再活化。
 在民國八十三年芹壁第一次進駐,牛角、大埔等也相繼開辦後,在活動中安排藝術創作者的演講、作品發表、紀錄出版,並藉此闡述觀察的紀錄及與地方人士的對話,藝術創作研習、指導,建立了一個成功、有效的版本。
 來自各地的藝術家進駐,我們希望藉著這些文化藝術的種籽,和在地人士的共同經營,能夠創造一個社區的新火花、新生命,使社區走向自主的再造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