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沉浸現代化生活的最後,還是擁抱傳統最快樂,不管是住民,或是遊客,都有這個共同感受;聚落保存、社區改造方向,運用特色資源,並加以活化,一則可保存在地歷史資產,二來可創造社區新商機。「鐵板生活館」訪查、研究規劃,是推動的第一步,也是值得民間協會參考版本。
新火花,要靠點燃,透過不同的專業工作者對一個地方的體驗、觀察,進行他們的訪查、研究,並與住民相互激發的思考紀錄,試圖為一個具有文化歷史保存意義的地點,累積多元的資源,並藉以逐步展開有機地方性文化產業的推動,豐富一個具有生命的社區成長和再生。
鐵板社區發展協會與輔大、中原大學工作團隊聯手推動「鐵板生活館」的規劃,並作初步成果的發表,他們提出以生態為走向,並走入住民家中,展示人文風情。
這個構思的提出,主要著眼周邊官帽山的生態資源,等於是最靠近的寶貝。
另一個最具建設性意見是生活館的概念不只是靜態的展示,也可以分散到居民家裡,在各個居民家中,展示鐵板常民生活的特色,觀光客參訪居民,就可以體會一部份鐵板的人文風情。
地方各聚落、社區都有共同背景、淵源,也各有特色,有形、無形的資產可以活化再利用,如有形資產包括漁業歷史、閩東式石屋、戰地景點與小街小巷,海蝕、火山構成的地質景觀;無形資產包括良好的治安、濃厚的人情味、獨特的方言、小吃及信仰等。
擁抱傳統的快樂,就是追尋共同的記憶,生活館或街角博物館近年興起,與人們在高度開發、過度消費、極度煩躁之後的心靈需求,找尋過去成長的歷史根源。
再者,旅遊開發,現代人出遊,除看山、看水之外,知性、休閒之旅也是一個風尚、潮流,而知性之旅尋找的就是傳統深層感動,要體驗,感受古早馬祖風情。
鐵板推動生活館值得鼓勵,協會在做,更需要是住民共鳴與配合,也值得各社區參考。
鐵板生活館規劃方向值得推廣
- 2007-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