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榮北竿末班機型四月一日起,由五十六人座調為三十七人座,民眾不以為然,一般認為,迷思於單向帳面數字,何不加強優惠配套措施,拉抬買氣;再者,不斷在減班、減量方向思考,只會把餅越做越小。
追溯近年北竿搭機流量逐年減少,因與南竿機場啟用,旅客及遊團多以南竿為首選為主要原因,但航空公司在不斷減少班次、減小機型的做法下,更加造成惡性循環。
我們不否認,北竿載客率不佳,以立榮北竿站估算,這個現象從去年十二月中旬開始,載客率五成左右;不論是台北、北竿還是北竿、台北,在每天的第二班及第三班經常出現只有個位數的營運業績,只有第一班軍包機,搭機人數較多,但還是有空位。
在今年年初,外傳立榮計畫在元宵人潮過後,北竿航線可能減班,果然不是空穴來風,雖然沒有減班,卻在機型縮緊。
立榮所持的說法,由於長久以來,「台北-北竿」航線之載客率普遍偏低,今年元月至三月份之載客率僅達53%,且以D8-300五十六人座航班載客率僅37%,約每班21人,不符成本,公司雖然經多次促銷,仍未見成效,在不減班之原則下,暫時將第三班班機之機型由56人座調整為37人座,以減少虧損;同時,將因應觀光團體或市場需求,機動調派56人座飛機或加班機,以達台馬空運交通需求。
以減少虧損來說,減小機型沒有太大作用,以企業化經營的公司,不能太計較小塊,多空出十九個位子,也不足以構成太大影響,再者,不是每條航線都要賺錢,每個班次都要滿載。
以減量而言,把自己的餅越做越小,容量越小,只會再萎縮,56人座的機型在運量及補位上充裕甚多。
以不斷減班、減量做法,以整體及長遠發展來看,未必是加分;因不斷減班,只會斷了搭機率的提升,而且減低旅容對航空公司的信賴及造成往返不便,久之形成惡性循環。
馬祖屬獨家航線,固然,北竿航線不賺錢,當初民航區政策是以南竿附帶北竿,目的是以南竿的搭配北竿,以彌補損失;再者,北竿機場條件優於南竿,在霧季或天候不佳時,北竿起降率也高,對旅客輸運及急事需求發揮很大功能,我們希望立榮三思,並多做優惠配套措施,拉抬搭機人潮,才是最佳策略,減班、減量絕不是良方。
立榮減北竿的班量 絕非最佳策略
- 2007-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