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點燃地方社區改造的火苗之後,燃料的持續注入,才能使星星火花流竄在各街角巷弄而蔓延開來;,這份燃料的灌注,一是願景計畫擬定,二是經費多角爭取,以落實心中的夢土。
社造運動也好,聚落保存也好,己在四鄉五島成為民間意識主流,協會成員及義工對自己成長的家園形塑、營造都有一股熾熱的心,希望看到再造的傳動力量和生命。
新生命力量的驅動,除了社區集體意識之外,先要有一套願景規劃書,然後跟著這個版本轉動,不然,即興式計畫或瞬間式活動,都是曇花一現的場景。
社區、聚落的願景規劃書,起步必須做完整的調查、研究、規劃,結合專業團隊的對一個區域的觀察、發覺,以及透過整體思考、交流,與住民相互激發創意,試圖尋找有機的在地歷史資產,以豐富有生命的聚落、社區的再生。
有了這份願景規劃書,再逐年、逐項爭取,社區運動燃料倉庫才會充足,否則,零星、單項經費難以譜出動人樂章。
在中央撥助經費方式改變下,唯有專案計畫提報,方能取得補助,不同於過去包裹式或固定式的編配,跳脫層級節制體系,可與民間如協會對口。
以中央推動地方文化館說,走的就是街角式博物館,不論公部門、團體或民間個人均可提出;目前,民間協會遭遇的瓶頸是人力不足,欠缺提報作業的能量,致使諸多專案計畫無法到手,所以,建議各協會先從願景規劃書建置著手,透過專業團隊協助完成。
有了說服力的計畫報告,也才能獲得經費,而社區的事務,不單單是人力可以解決,亦的確需要經費挹注,才能做出成績。
今年鐵板社區協會推動鐵板生活館的規劃,是願景計畫報告的第一步,值得參考學習;東莒社區協會爭取「綠光森林」,也是多角爭取經費的有效樣本,也可以比照推動;總之,再生的火種不能熄滅,有待各個成員付出心力、熱忱,為自己家園留下不滅的紀錄,留下感動的場景。
地方社造運動新出口之思考
- 2007-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