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就是起色的開始-對地方餐飲、小吃的共同期待

  • 2007-04-10
 從旅遊餐飲到聚會宴客,或是地方小吃,近年興起在地風味,逐漸打出知名度之後,還有待餐飲業者著力於精緻化、多樣化,並且改變傳統以桌為基本價碼的統一做法,給予顧客單點、指定喜愛口味的選擇,同時擺脫過去一成不變的菜色,以形塑馬祖風味的飲食文化,建立特色的餐飲招牌。
 馬祖觀光大門開啟後,由牛角「依嬤的店」紅糟炒飯、酒糟肉、魚及蛋酒,搭配自製老酒,紅了在地風味菜餚之後,地方大型餐廳配合在地食客及遊客需求下,也做了部份改變;之後,津沙文化村老酒館打出地瓜飯,紅酒糟加黃地瓜,打出了名號;還有鐵板小鋪開張,除自製研發酒糟魚麵之外,完全以本地菜單作為主打,亦一度竄起名氣。
 民間餐廳、小館生意無法起色,以及地方特色餐名號難以持續擴張,與本地食客少及遊客流量不穩定有關,店家經營也的確困難,材料備也吃力;同時,客源不大,競爭又多的處境下,業者的熱勁也會消退。不過,我們在思考困境之時,除了外部客源市場是主因之外,其他本身內在的問題是否加以分析,以期注入活性元素,招徠在地客源。
 第一個要改變的是經營理念,因強迫性消費年代已過去,以桌為價碼的做法,也不符合消費潮流,必須尊重顧客的選擇,以及提供多樣的選擇,而不是以店家置入性菜單上桌。
 第二個要轉換的是消費型態,南北口味也好、在地風味也罷,精緻化、多樣化是最基本的服務,從用餐環境、碗筷紙巾都要加以升級,而不是過去軍中官兵「有食就好」刻板做法。
 第三個要變化的是菜單選擇,業者除了擺脫大魚大肉才是量大盤多的高價場面,更要建立風味、口感、特色,且去除冷凍食品、快速炒食的手法,有的需要慢火溫燉,時間熬煮才有質感。再者,在地風味的菜色,雖然材料便宜,但給予精緻調配,也可以給予較高價位、漂亮上桌,而不是一定大雜燴配料,才屬高檔菜單。
 現代人衣食無虞,請客吃飯到完全是交情捧場,大家不在乎大魚大肉,反而以口味、少量、特色為取向。不瞞地說,現在大家到餐廳宴席或親友邀宴,都認為是心理沉重負擔,一成不變的菜色,回家吃泡麵是常事。
 在地風味餐飲起步,從酒糟料理糯米酒飯、酒蛋到地瓜籤炊飯,已是可端出上桌主食或是一道主菜,還勝過一盅冷凍包裝的佛跳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