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馬尾的大陸首家臺灣農副產品批發市場—福建海峽農產品批發市場落成,將進行一連五天的臺灣農副產品展銷會,這是自2005年臺灣水果首次亮相「海交會」以來,台灣農產品再次因為優越的品質再度受到大陸廣大消費市場青睞;台灣農產品經由馬祖進入大陸地區是最佳途徑,政策的再開放也將為馬祖的小三通市場多元化,對兩岸人民而言都是大利多。
在對岸國務院、國家發改委等高層政策大力支持下,福州馬尾率先成立了沿海第一座「福建省海峽農產品批發市場」,這座市場將以展銷台灣農副產品為主,這也是大陸看好台灣農產品賣相好的潛力,從政府到民間人士都參與投資的一股熱潮。台灣農產品最近幾年在大陸地區受到歡迎,其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台灣農業改良技術超過大陸地區至少一、二十年以上,加上特殊的地理及氣候環境,所生產的蔬果產品是大陸地區所無法移植的經驗。
馬祖做為兩岸農產品轉運站的條件甚佳,農產品的進出口所面臨最大的問題是檢疫與防疫,由外島做為緩衝區亦是政府試辦金馬小三通時所做的考量;兩馬小三通已試辦多年,不論在技術面或實務面,兩岸都累積了相當多的經驗;在三通貨運方面,台灣與馬祖及馬祖與大陸之間的海運管道暢通無阻,過去因為中央政府的政策多所限制,讓馬祖對馬尾的貨運三通一直無法把餅做大,但在開放的整體大環境之下,未來政策逐步放寬是必然的,而台灣農產品正是前景看好的項目,馬祖應積極爭取做為兩岸農產品交易的轉運站,為兩岸人民共創利多。
而此次福建省海峽農產品批發市場的落成,更是意義重大,將能充分發揮兩馬的地緣優勢,馬尾口岸和沿海交通樞紐的便利,為台灣的農產品提供了一個交流平台,也給馬祖居民帶來新的商機,使海峽兩岸產業與資本共同獲得雙贏;自台灣加入WTO之後,農產品的出路是許多農民面臨的大問題,多進少出造成農民辛苦的成果無法獲得相等的待遇,大陸廣大的消費市場,提供台灣農產品最好的出路,這個通道一旦建立,再多的農產品也能消化,馬祖佔地利之便,在這方面理當可以扮演更積極的角色。
在大環境配合的情形之下,馬祖因應發展所需,在相關的配套措施方面要更加努力落實,除了政策的開放之外,海關及港埠設施要有更完整的規劃,以北竿白沙港為例,廣大的南碼頭廣場如何善加利用是當務之急,福澳國內商港的完工亦是刻不容緩的重大建設。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變化,叩準商機是求生存的重要法則,台灣農產品的光環應有多年時間,馬祖能否從中獲利,這是政府與民眾共同的期待。
農產品進軍大陸 馬祖是最佳轉運站
- 2007-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