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馬祖新醫療大樓興建補助三億四千萬元,到五年內培養醫師十六名,平均一年三人,不但提升地方醫療作業,也澈底解決離島在地醫師的需求。在培養醫師(含醫技)四十四名人才之同時,離島民眾認為,除本島縣立醫院升級之外,離島衛生所也可逐步朝小型醫院方向規劃,再減少島際奔波求診。
民國九十四年國軍醫院縮編,縣衛生局長劉增應思考新的醫療出路,向縣長陳雪生提報之後,充份授權執行推動,第一步就是新建醫療大樓,獲衛署同意,第二步配合民國百年後之需求,提出第二期醫事人員培養計畫也獲核定,等於是完整配套計畫。
人,是組織的主體,尤以醫師的養成著實不易,從醫學院七年的養成教育,至在職訓練,取得專科醫師,都要花上至少十年以上的時間;目前,本島在北市聯合醫院輪駐專科門診,可資運用之外,離島東引今年也已進駐,明年再推莒光派駐,解決民眾長期的殷切期待。
在地醫師人才的培養,我們不嫌多,主要是醫學院考取不易,擠進是鳳毛麟角,培養醫師除了在地需求外,也是為國家提供醫師人才。
以國內醫師人力比例還是缺,離島缺、偏遠更缺,且流動性大,馬祖長期也是如此,近年在衛生局長劉增應規劃推動之下,除保送制度持續存在並擴增之外,在職專科醫師的培養也是一大突破,不但提升診療作業能力,也可派駐外島而獨當一面。
民國一百年後,醫事人力再添四十四人,同時新醫療大樓也蓋好,我們可以再推醫療觀光化,對小三通馬祖遊有加分作用。
醫療也可以觀光,絕非是誇大之詞,以大陸醫療的品質、項目,不要說與台灣本島比,連金、馬的醫療水準更是大陸人士所嚮往的,未來小三通馬祖遊,只要做健診這個部份,就能吸引大陸人士的腳步,對馬祖遊的熱度也會加溫。
從五年內增加醫事人力44名 看馬祖醫療
- 2007-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