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道路命名基本原味、原則

  • 2007-06-02
 為馬祖道路命名,有它的必要性,地方對政府除採廣納各方意見之外,在定名上必須慎重,我們認為,舊名為主,以保留原味;所命名宜取其區域方位等特殊性,以符合「名味」。
 在縣府民政局初步作業中,暫時命名路段,尊重各鄉提出的名稱,以舊名及路段起、訖點為主,大致上沒有偏離原味、地域方位以及易記辨識原則。
 以道路舊名而言,不管是戰地政務時期留下或是自治後期所稱,基本上不做更動,如南竿聚英路或北竿環島北路,主要是有其歷史價值;尤以聚英路、復國路等雖充滿軍事色彩,但有時代特殊背景。
 在地方體制變革之後,四鄉五島道路及入村路段大力整建,原矗立路首的舊地名路標,大家也都認為應予保留,大部份為民國五十二年興建,也接近半個世紀的歲月價值。
 另一種舊名是來自民間以地域方位作為識別,如打鐵尾路、福裡路(福正段),只是沒有路標指名,這種舊稱必定保留,有它的味道。
 馬祖大部分路段沒有名稱,在開放旅遊之後,不少遊客也感到好奇,除了村名及少部分路名外,過去常以「嶺」如中興嶺、福澳嶺;或上腰山、下腰山,做為區別。
 因應現況需求,建立陸路資訊系統完善,以及觀光形象,特別將「連江縣道路命名及門牌編釘自治條例」進行增訂及修正條文,希望為各鄉主要道路找出共通、固定的名稱。
 為命名慎重起見,後續相關作業事宜包括路名適宜與否、徵詢村民意見、路牌訂製及施工等,特別邀集相關單位共同研商,這種做法是對的。
 至於,各鄉所提名暫定名稱,大家也提供不少意見,大致歸納需召開公開說明會,廣納意見;軍方戰備道及支節道路也納入此次命名範圍,以求整體性;有人認為公開徵求名稱等意見,這些建議都很好。
 道路命名,相同於地名命名,以歷史背景、民間舊稱或地域方位等為取向,並以易記、辨別為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