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與傳統間找到最佳平衡點

  • 2007-06-20
 馬祖地區是否在戰地政務解除後「建設過當」,這個問題近年來各界多有討論,尤以去年台灣及離島環保聯盟團體在台北區域論壇提出批判為最,指出「美麗天堂失色,六離島水泥化」、「離島建設基金變成離島破壞基金」等;這些批判對在地的離島居民而言不見得是公平的,但也不可否認給了我們重新省思的機會。要發展就要建設,在建設的過程中,如何使傳統與現代取得平衡點,則是難度很高的考驗,但卻是真正適合馬祖的建設指導方針。
 近年來,地方政府以及中央駐馬的風景區管理處等單位正大力推展馬祖的觀光事業,在發展的過程中,地方政府以水、電、交通等基礎設施為主,馬管處則以景點開發管理為要;然而,這些我們視為必要的建設,在外人的眼中是如何看待的,評價各有不同;外人的看法與觀點可以是我們建設規劃的參考,最重要還是在主事者心中的那一把尺,要衡量什麼才是對馬祖最有幫助的建設,又建設要達到什麼樣的境界才不會失去平衡,難度很高卻不能不為。
 以馬祖地區最具地方特色的閩東建築為例,力求原貌重現是各界共同的見解,但內部是否升級現代化則是意見紛歧,這就是缺乏路線定位的後果,缺乏定位會影響政策的制定方向,對長遠的發展是有決定性的影響力。要如何打造一個純樸而不落後、現代而不虛華的馬祖島?這是一門很高的學問,任何手中握有建設經費的單位都應對此有所體認;除了在觀念上的建立外,還要進一步落實在具體的作為之上,漸漸的開始改變現狀,直到為大多數人所接受的正確方向。
 離島建設基金自民國八十九年間,為整體發展及保障離島權益,政院成立離島建設指導委員會,並編列基金,並自九十一年起政院編列每年卅億資金,除支應金、馬建設及需求,以彌補過去近半個世紀的金馬建設不足。這是中央政府的美意,但地方不能加以曲解,排除一些水、電、交通等必要且無可避免的基層建設後,我們的村容景觀及景點建設在多年投入了許多心力與經費,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否有掌握到平衡的要點。
 要發展就要建設,有建設就有破壞,這是不變的定律,但這裡所指的破壞是有限度且必要的,如果為了落實保存而一切都「原封不動」,那對馬祖而言,是保留了落後的印象;平心而言,早期的馬祖的確是給人落後的觀感,有些設施不改變是無法滿足現代生活機能的。馬祖地小島散,力求保留原貌是建設的大指導方針,只要在謹慎及細心的規劃下,現代與傳統之間的平衡點是可以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