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本土專科醫師人力養成,在地緊急醫療救護機制成形,一則就近並及時給予妥當治療,二來減少後送等待及奔波之苦,三是逐步強化地方醫療升級。在衛局未來推動新醫療大樓完成之後,這項機制將更充份運用。
過去,因地方醫療人力不足,遇有手術通常都以後送為主;雖然,現今後送作業已簡化,但病患及家屬總得等待及張羅,若遇天候不佳,家屬更是擔心。
為逐步落實在地醫師獨立作業,在北市醫師團輪流駐診之同時,本地養成醫師以交換方式在台進行專科訓練,經持續安排及接受各科專業訓練,包括外科、內科、小兒科、婦產科等,在地均有這方面專才。
在人力逐漸齊全之後,經整備及協調工作後,局、院立即推動「在地緊急醫療救護機制」,較重大症狀或在地可以處理,並結合北市專科醫師在馬駐診進行聯合診療,以第一時間做最佳的治療。
這項機制作業啟動,已執行二次,都非常成功,局、院才正式對外宣佈,對地方醫療作業具鼓舞作用,對地方病患多了一層保障。
這兩次的「在地緊急醫療救護機制」,是地方醫療水準的重大突破,其意義在於馬祖地區可以由自身培訓的醫師人力,達成緊急醫療的任務,也可以藉由「醫生動、病人不動」,讓離島的病患可以獲得同等的醫療服務,各鄉的醫療資源也可以共同使用。
重大病患由專科醫師出動前往看診,讓軍民病患不論人在哪裡,都能得到最妥善的醫療照護;近日也發揮成效,先後完成二次醫急外科手術,展現高效率的緊急救護及專精的手術技術。
救命,貴在第一時間,在地緊急醫療救護機制最大的功能,就是在於最短時間內,做最有效的處置;既使是極重大的病症處理,也必須要在地做妥適的處理,才能上直昇機後送,而不是直昇機後送就是一切ok。
地方醫療最珍貴也在於本土醫師的培訓,鄉親最愛的還是在地的醫師人力,主要是熟悉且固定的安全感。在地方相繼培訓在地專科醫師之後,未來再追求的是醫療作業的升級。
局、院聯合推動、執行在地緊急救護機制,也是資源充分利用,未來四鄉五島的各專科醫師除一般門診之外,遇有需要,各就專長迅速到位,為鄉親做最好的診療。
在地緊急醫療救護機制啟動
- 2007-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