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環境衛生滿意度第一之再精進化

  • 2007-09-12
 衛生也可以賣觀光的錢,遊客到馬祖,呼吸清新空氣,看到清爽道路,第一個直覺是乾淨,就值回一半票價;環保署環境衛生居民滿意調查,馬祖第一,這份「自我肯定」,我們不能以此陶醉或滿足,居民仍待努力及精進,尤以街巷道堆積物品、住宅外觀,以及道路旁營造廠放置建料場地等均需改善。
 行政院環保署近年大力推行清淨家園全民運動計畫,對各縣市政府及三一九鄉鎮市公所,進行一年環境清潔成效考核,特優是台中縣、宜蘭縣;根據該署委託進行的各縣市居民對居家環境衛生滿意度調查,第一名為連江縣、第二名是澎湖縣,排名第三是台北市。
 根據環保署實地考核,發現台灣環境共同四大毒瘤,仍是滿地檳榔汁、菸蒂四處丟、牆上貼廣告、公園髒兮兮,離島都比台灣本島乾淨得多,居民對環境滿意度亦都偏低,而外島居民對環境滿意度高於國內各縣市。
 在地方自治之後,地方環境維護、清理、處置,經由環保署撥助興建各島衛生掩埋場、垃圾回收、焚化廠,以及機具、設備、人力添置,環境品質升級,過去蒼蠅滿天飛舞的情況已消失;同時近年推動執行下水道工程,更是衛生島嶼的示範指標,這份得之不易的成果,當屬軍民共同力行的結果。
 生活環境的升級是無止境的,改善之後,還要再精進,我們尚待努力的空間仍多,如街道堆積物品、住家外觀的破舊凌亂,以及道路兩旁營造廠放置建料、施工場地的維護管理等,有賴公德心及環保意識再強化。
 以街巷道堆積物品來說,目前各村最為嚴重,住戶在門前或兩側堆放木架、鐵桶,不但不雅觀,而且是街道最大的障礙物。
 街道順暢、潔淨是基本要求,廢棄物品應予丟棄或回收,可使用的較大型器具,也應尋覓適當點存放,使用時再予取出,不能因一己之便而影響街景。解決佔用街道物品堆積,勸導、處罰只是手段,最重要在於住戶本身觀念。
 以住宅外觀而言,傳統聚落傾倒石牆,整理出穢物,不成為髒亂死角,也可呈現另一種歲月斑駁之美;而街道上住宅,破舊外觀,住戶也要儘量配合整治,給多村容整齊。
 再者,道路兩旁營造廠放置建料,首先外圍圍籬除鋼板架設整齊外,更應適當給予栽植林木,以力求美化,不致於視覺上感到突兀。還有,施工地點、場所的外部隔離,以及每日施工後環境稍加清理,以避免過於凌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