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馬小三通七年試航 中三通最佳續航

  • 2007-09-13
 從金馬「小三通」實施試辦,到「中三通」構想訴求,技術面已不是難題,而問題在於政策面,其實,關鍵是意識型態牽絆;我們不敢奢求全開,只要再適度拉開範圍,不但符合小三通精神,也不失主權立場及安全。
 針對已經「試辦」七年還在試辦的「小三通」,以及地方府會首長、立委所陳述的諸多不便及不合時宜現狀,副總統呂秀蓮上月底訪問馬祖時提出國內首見的「中三通」新構想,就是在大三通有困難之下,透過現已開通的金門、馬祖,取代現在旅客走的「港、澳」及貨物走的「石垣島」,都可以在「中三通」政策中付諸實施;此構想立即獲得地方各界的認同。
 金門、馬祖在地理位置上,雖與中國福建僅相距約十公里,且當地居民祖先多來自彼岸,但在兩岸分隔逾半世紀期間,馬祖與台灣本島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各方面,均維持緊密相連的臍帶關係。
 因此小三通以來,金門、馬祖雖因地緣關係而與對岸互動益加密切,但此舉純係出於經濟目的而為考量,馬祖所有鄉親對國家認同的取向,與台灣本島所有同胞是完全一致的,但面對軍方兵力大幅裁減、地區產業未及因應市場轉型、對外交通不便及小三通功能不彰等因素,所可能引致影響民眾生計的危機,則是地方政府當前最大的隱憂,期盼中央體認金馬當前面對的困境,能給予最大的支持與協助;並建請中央能適度開放中國地區人士及貨物,經由金馬小三通中轉往返兩岸,並延伸大陸人士可選擇經由「金-馬-澎」旅遊,以串聯成為完整的旅遊圈,並盼在政策上放寬諸多限制,在「人」的方面,讓台灣本島所有民眾都能經由金馬往返中國取代目前的「港、澳」。在「貨」的方面,能開放貨物經金馬「中轉」兩岸,讓金馬能取代日本「石垣島」。
 七年的小三通試辦,兩岸經由嘗試、磨合到對等、適應,並在順暢、互信的現有基礎上,擴大人、貨範圍往返正是時候,況且,球在我們手上,只是受政策捆綁,我們傳球受阻,更減少投進球袋機會。
 再者,在「大三通」涉及主權、認同糾結之下,小三通既已在線上,就可於放大或放寬做個取向先拉實現有空間,一則可削弱國內反彈聲浪,二來可改變國際觀感。
 目前,我們不敢奢求小三通完全開放,如所有台灣民眾可自由進出、所有貨物經由中轉,取代所謂大三通,但在小三通走了七年之後,至少再放寬進出對象,擴大貨物中轉範圍,類似呂副總統及金馬所提的「中三通」的訴求。
 時間的等待,是有必要,如同事件需要過程、進程,可是小三通已做了七年,階段性任務結束,而時間等待、過程都已等過、走過,此時需要進程的呈現,「中三通」應是最佳實行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