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公園入山先求便利,再深化附加價值

  • 2007-09-19
 北竿大澳山戰爭紀念公園在開放之後,遊覽車是否入山,曾引起討論,經主管部門彙集意見及研究,現階段以燈光號誌進行會車管制,以維行車的安全,這樣可望直入上山,也較符合實際操作面。
 在戰爭公園規劃之時,為展示及保留馬祖早年車轍道的特色,整建路面以此型式為設計,讓遊客感受復古、戰地的味道。這項立意頗佳,但出現問題是遊客嫌爬坡太累,還有是車轍道會車困難,並有安全之虞。
 根據旅遊業者反映,有近八成以上的遊客不願以步行方式上山,尤以夏季烈日當空,加上道路較陡,銀髮族行動較不便;同時,車轍道路面較窄,沒有會車空間,基於安全考量,大型遊覽車不敢上山,導致不少帶團業者取消此行程,對公園開發價值打了折扣,也使遊客無法體驗戰地風情,十分可惜。
 以目前戰爭公園的內容及知名度,尚不足以形成指定之景點,以及考量現代人出遊,都以便捷、舒適為首選,並兼顧行車安全要求下,設置燈光號誌是權宜之計。
 由於園區出入需經陡坡車轍道,為克服較大型車輛行駛,避免會車困擾,在路段設置這個燈光號誌,可以做為管制,有車輛行進時,只能採單向行駛,如此可以避免會車,安全性可望提升,駕駛人按號誌行車。這種方式設計,符合需求,也可增添園區人氣。
 后澳大澳山景色極佳,登山視野也好,當初規劃設計入山採車轍道,立意的確很好,一則與戰爭公園主題吻合,具戰地色彩;二來讓遊客走走車轍道,會有不同體驗與感受;三是也可帶動村內發展,而不是車來車走,沒有歇腳的機會。
 在入山便捷性及吸引遊客兩相權衡之下,必需取其重,而要留住遊客車輛,村落可以朝自身資源,塑造一個特色,如閩東情古厝,或是聚落舊房規劃成餐飲,咖啡或歷史、人文空間之佈置、設計,做為遊客歇腳休息之處。
 或是未來戰地公園形成一定氣候後,園區內容豐富、多元,成為一個景點指標後,也可以循當初規劃用小型接駁車上下山,讓遊客更靠近車轍道的感覺。
 成立戰爭紀念公園的方向是正確的,有它的旅遊主題性,更有它的開發價值,現階段不必太侷限於遊覽車入山之問題,先求其人氣,只要有車來車往,園區及內容設計更完備,形成知名後,再進一步深化周邊附加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