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蓄民間組織投入活動的能量

  • 2007-10-19
 從社區活動的舉辦,到地方大型場景登場,除公部門主辦推動之外,民間組織、熱心人士的參與、投入,才是背後最大能量,我們希望有更多的志工、義工及默默付出人士加入地方活動、工作,同時也期待各公部門開發連結周邊相關民間組織、人力,以發揮更大執行效率。
 在過去刻板印象裡,公領域的事務,少由民間組織、人力投入,均由公部門相互支援執行,主要是時代背景不同,早期民間人士忙於家務生計,不克分身介入地方公共事務;如今,環境變遷,加上工商社會型態,比較有多餘時間、精力參與地方活動。
 以公部門組織及行政狀況而言,他們人力有限,做的亦侷限在企劃工作,執行則交由委外規劃辦理;地方因財政困難,活動預算較少,若都委外執行,一年只能辦一、兩場較大型活動,所以,多由相關部門、民間協會及義工或熱心人士協助投入。
 地方自治之後,民間力量崛起,各個協會、志工組織成立,形成一股強大能量,他們來自各個階層,各有所長,匯集起來的力量,勝過執行部門。
 地方上的公共事務,由地方上的人共同治理外,地方的活動也能由地方上的人共同執行,更具在地味道,這裡畢竟是大家成長的地方,有它的背景,有它的故事,比較能夠抓到方向,而我們不是否定委外專業者,若兩者相加,內容會更豐富。
 以目前民間組織、人力來說,欠缺的是行政事務、活動規劃人力,也是組織較薄弱之處,我們希望從公共部門領域退休人士能夠走入、參與,可強化組織陣容及力量。
 結合周邊民間組織、人力,各公部門也有必要開發連結,建立互建頻率,產生向心力,遇有活動或公務推動,藉由民間投入,更能發揮效率。
 各公部門連結民間組織的平台,應由公部門主動開發經營,除推動成立本身組織相關志工隊之外,平日的交流、互動也要熱絡,讓民間組織、人士瞭解,進而產生認同感,甚至歸屬感。
 近年,地方公共活動密集,不但季季有活動,連月月均有節目,甚至每週末都有大、小型活動場景;在活動場景中,我們常看到民間組織、人力的身影,這不但是地方活動的最大支撐力之一,也是地方未來發展能量的儲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