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改造後的活性元素之注入

  • 2007-11-20
 從社區改造到街角博物館推動,主要是在地特色元素的活化,為社區、聚落賦予新的生命力,增添旅遊資產。在經費來源不易下,文建會是一個管道,我們希望民間社協試圖循此播種,以求開花結果。
 在國內興起本土風潮之後,文建會近年主打計畫,也以向社區紮根為出發,由今年地方文化館計畫啟動,延續到明年定調的「磐石計畫」,並且以高額向各縣市推動類似街角博物館或文建館,希望能成為社區最受歡迎的「好鄰居」。
 此間這十幾年來,各鄉大力推動社區改造,各村社協大都成立,目前最欠缺的是經費、人力,尤以經費籌措最為重要。
 近年,各社協也相繼推動文化村,出版村史以及徵集老照片等,這是好的開始,不過張力仍不足,有待再強化。當然,與實際困難狀況,大家也能理解,單靠理事長及部份熱心成員,心有餘而力不足。
 社區改造或是街角博物館、文化館成立,其目的是為了改善生活環境、品質及活絡在地旅遊產業,以及呈現歷史價值。而後者街角型博物館、文化館設置,最大功能在於傳承、延續生命力,不然缺了這一角,在地特色豐富性會予減弱。
 地方財源困難,向外集資也是不易,唯有從專案經費爭取,是唯一管道;有了社區型文化、博物館硬體、軟體設施,等於也給社協一個固定的家,除展現村落等特色之外,也可作為集會、處理事務的場所。
 以地方歷史背景及在地特色,民間「街角博物館」或公部門具歷史的「展覽紀念館」還可規劃開發,例如戰地政務館、自衛隊館、老酒館、特約茶室館、漁具館、農業館及報史館,連結周邊旅遊動線,為馬祖觀光加分。
 當然,在硬體規劃之同時,軟體管理也是未來永續的命脈,公部門在人力上比較沒有問題,民間協會在管理維護上會有瓶頸,但是,在規劃之前必須要有完整、精緻、小型、委外經營計畫,才不致於變成「蚊子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