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化是未來的趨勢,更是地方一大需求,南竿鄉公所推動火化場,可以預期民間有不同聲音,只要做對的事,大家都會接受;至於,民眾對燃燒後的塵灰及空氣汙染反映,要予高度重視;還有,火化場空間動線配置,在設計規劃上,要求便利、實用性。
在本報倡議地方喪俗應予簡化,如革除「食硬飯」、減化牌樓、不用塑膠花、啤酒罐頭塔改用「白色」奠儀、運用殯儀館,以及籲請四鄉連結推動台灣葬儀社駐點服務,提高喪家服務及需求之外,火化場興建也是訴求方向。
就火化場需求面著眼,馬祖習俗以土葬為主,講究「入土為安」,且沒有「撿骨」的習慣,如此一來,墓穴用地飽和,尤以南竿為最。縣府及南竿鄉公所為解決可能的墓地不足問題,近年陸續增設納骨塔、土葬穴位;但現有六十一座穴位,如果習俗不變,遲早有一天還是會滿檔,對公所是一大心中隱憂與沉重負擔。
就火化場趨勢面而言,這是未來必然的做法,今天不做,明天還是要做;馬祖因民眾觀念未予接受,致使拖延二、三十年,造成滿山盡是墳墓,不但破壞水土,也影響景觀。
以往,公墓的穴位,民眾接受度也不高,現今是首選,大家觀念會隨時空環境而改變。
就年長者觀念來說,他們表示反對,我們可以理解,主要是傳統思維束縛,以及迷信傳說,誤為火化是二度「受難」,但需要調整、改變。
至於,醞釀火化場興建之始,民眾即反映,燒時及火化後的塵灰會隨風向而吹落鄰近村莊,一則恐影響空氣汙染,二來憂慮塵灰飄落而心生恐懼。民眾的隱憂,我們要予排除,因火化場位置居高,不免令民眾質疑。
對空汙部份,的確要做完整設計,不可輕易審查過關;南竿鄉公所表示,會請火葬場的專家,以科學、專業的角度及建築師嚴謹設計,並向民眾分析,將疑慮減到最低。還有,火化空間、動線配置,應力求方便,配合地方喪祭,讓祭拜、火化儀式、程序不相互干擾,這點也要要求設計公司做完善規劃。
為求周延,以及減少民眾疑慮,事前溝通說明,絕對有必要,因除了專業思考之外,也要聽聽民眾意見,才是推動公共事務最理想、最務實的做法。
推動火葬場興建 力求周延性
- 2007-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