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祖萬綠叢中添點花果色彩,不但更加美麗,也可增加旅遊景點,亦是民間耕作轉型的開始。目前地方土壤、氣候,可以適合種植各式花、果,尤以兵力減少,菜類產銷不均衡狀況下,果樹栽植值得逐步推廣,或請專業部門先做調查規劃。
有耕耘,就會有收穫,近年來道路美化,不但在地鄉親感染美麗的氣息,外來遊客感受景色的舒暢,為馬祖旅遊加分,也為地方休閒生活升級。配合旅遊的開發,以及景色加添,縣長陳雪生大力推動綠美化政策下,五年前開始廣植桃、李、杏、櫻,以四種不同春天表情,呈現在鄉親、遊客面前,讓海上桃花源旅遊更有看頭,也相映桃花源之品牌。
以過去觀念,總認為地方風大、低溫及土壤不佳,不適宜種植水果、花卉,其實以現代農業技術及地方土壤在造林成功之後,已變得肥沃,只要選擇適合花果,可加以推廣。以果樹來說,大家都知道地方種有西瓜、香瓜、蕃茄、柚子;其實,近年種植的木瓜、甜柿,甚至龍眼的甜度、水分極佳,許多在地民眾食用後,都感驚喜。
近年南、北竿主道幹李、桃、杏盛開,採桃也成為遊客的另類活動,有鄉親建議每個山頭開闢各果樹區,不但四季輪番發出特色,也可招徠遊客,增加實質利益,同時台灣水果在大陸視為高檔品,馬祖也可自種自銷。
地方果樹栽種,近年多為農民在菜田邊以自食方式種植,也多為收成之後分送親友,偶而產量多則在市場半賣半送,非專業生產銷售。現今,因兵力減少,菜類銷售銳減,農民開始種植果樹,但數量不大,也多以半休閒方式經營;以未來的趨勢,我們可以加以推廣,逐步逐項去做。
以地方土壤種植適合果樹不是問題;土地當然需規劃,因必須相當規模,初期民間投入較不可能,需要的仍是輔導獎勵,循由專案向農委會爭取,待規模建置之後,由民間完全自營。至於,技術也不是大問題,以台灣農業技術輔導,是可以克服的。
近年,旅遊休閒以知性為主,果園、農場深受歡迎,雖然馬祖腹地受限,不過可以思考及腦力創造。以地方氣候、土壤可能無法做到像台灣水果的甜度及多樣,但是我們可以朝這個方向規劃,或有困難度,也可計畫推展。
每年春天,看見遊客在採桃子,每個人開開心心,樂見果樹計畫,能在馬祖各島成功改型。我們認為遠見可以以細心察覺,敢於創造才有機會,不會因增加更多的水泥建設會給人滿足之笑,反而會因此滿山結花果而快樂記心田。
馬祖桃花源果樹區計畫,鄉親建議在四鄉五島的山頭闢出桃花果園、芭樂果園、無花果園、桑樹果園、文旦果園、枇杷果園,並請大家一起來思考。
推廣花果 旅遊、生活加分術
- 2007-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