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府建設局日前邀請台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教授李錦峰,指導地區農民,用盛產的大白菜、蘿蔔,做出美味泡菜,不僅可自用,也可販賣,更有助於解決產量過剩的問題。推廣農漁產品加工是近年來政府的重要政策,這不僅是為了解決生產過剩的問題,更應該結合觀光發展從特產多元化角度出發,豐富我們的觀光相關產業資源,而唯有自創品牌才能走出屬於自己的路。
為了振興地區農業發展,連江縣政府多年來不斷邀請產、官、學界,就農產品加工製程、包裝、架售等問題尋找共識與創意,朝輔導與合作方向努力,希望能夠為停滯不前的農村,注入新的活力。去年地區生產的大白菜與蘿蔔等首度採運台加工方式處理,為農產品加工事業跨出重要的一步,但政府也明言,這是過度時期的作法,未來要逐步推動在地加工才是長久之計。
農漁業是地區產業的根基,不論社會如何改變,產業如何多元化,這個根基都不能動搖。政府的努力是需要各界的支持與配合;任何產業發展都離不開產與銷,地區過去比較偏重於生產,在市場逐漸萎縮的情況下,農漁村經濟也每下愈況,要重新找到出路,真的需要新的創意與思維。
農漁產品加工也要走出過去的做法,不論是產品的質量或特色的開發,都要以現在的觀光發展為主軸,正如同世界各地大多數觀光旅遊區一樣,結合當地特色所推出的周邊產品,往往是最搶手的。
馬祖地區的農漁產品在早期以生鮮供應為主,早期內需市場足夠,現今必須要有變通的考量,以自創品牌發展在地特色是唯一可行之路。朝著觀光事業的多元化觸角延伸,可以讓相關農漁產業發揮更大的效益,在競爭的市場環境裡,生存之道在於掌握有利的條件與時機,在傳統產業式微的現況下,突破性的作法是要結合現代科技與行銷手法。
農產品運台加工可解燃眉之急,卻不是長久之計,惟有創造在地的品牌,才能讓加工的附加價值提升。政府提出農產品加工是一個好的開始,接下來要發揚光大才是社區永續發展的重點;台灣農業縣市的產銷班就是很好的例子,很多的加工農產品打入超市銷售網絡,多半是自創品牌與市場競爭,馬祖就是一個觀光區,農產品加工成為觀光特產之一是可以成為重要產業的。
透過政府的輔導將加工技術逐步轉移到馬祖,在地加工生產才是永續經營之道,我們有先天優良的環境,所生產的優質產品,需要加強行銷與包裝,讓在地的產業有重生的機會。近年來政府輔導的農漁產業具有相當的發展潛力,期盼在政府與民間力量的結合之下,讓馬祖的觀光產業化、產業觀光化。
農漁產品加工朝自創品牌努力
- 2007-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