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總統大選中,馬祖選票雖不足以構成影響,但它是第一個開出的票區,具有指標作用,受到政黨注目的另一個焦點;同時,衝高投票率及增加票源開發,也是政黨競爭的取向;為了凸顯馬祖政治地位,拉高投票率則在於選民共識感及政黨動員力。
從2004年總統大選的得票數,只有五成上下,投票率是全國倒數第二,最後一名則是金門;主要原因是近年金馬移動人口不斷增加,戶籍在馬祖,人在台灣或大陸工作,大家認為不差這一票,且奔波往返及交通費用,而返回戶籍地的投票意願不高,致使大選的投票率逐屆下滑。
至於,區域性選舉,因候選人催促,以及票票關鍵,不在此地的選民大都趕回投下神聖一票,所以在區域對決時,投票率都會衝高,唯有全國大選時,選民的感受力不強,開不出高的投票率。
便利選民返鄉投票,行使公民權利,提供大眾交通運輸載具是必要的,除了航空正常航班之外,有關部門基於為民眾投票之需,在海運上也作了彈性配合。
衝高投票率,是一政黨輔選的目標,競選總部在各式場合,大力呼籲選民多打電話,每人至少打五通,請子弟、親友返鄉投票。增加票源開發,也是一政黨推動的目標,近年,他們的票數,也從過去不滿三位數,逐屆也超過,當然與外來移動人口增加,有直接的關係。
馬祖選票只有數千張,的確是台灣縣市的零頭,實不足以構成影響,也很難做到關鍵少數;不過,因票數少是最早開出的縣市,所以,在每次大選中,成為政黨關注的另一個指標,多少含有「旗開得勝」的意味或是「拔得頭籌」的好兆頭;為了凸顯地方的政治地位,投票率拉高,則在於選民共識及政黨動員力,若能如同區域性選舉,投票率則相形提高,不然,在外的選民的腳步總是被動的,有待各方的催促、叮嚀及動員。
總統大選 拉高投票率之看法
- 2008-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