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遊客,就是看見商業生機;看到遊團,就是看到觀光指標,問題是現在的流量不穩定,致使旅遊的亮點無法升起。固然,需要時間的等待,但是等待不是靜止不動,而是要不斷做紮根的工作。
一般總認為,只要海、空運改善,觀光客自然而來;現今因行程排定充滿太多不確定因素,使有既定工作者退縮腳步,除非是沒有固定工作,不受時間影響的人,不擔心行程受耽擱,飛機不飛,仍可留在當地遊玩,畢竟這類族群的人有限。
還有相同的看法是,對外交通改善,遊客湧進,自然相關配合的服務業興起,有關的設施、資源可開發運用。上述的論點及看法,是外在的基礎改善,我們要做紮根的是內涵儲存。
以在地資源而言,不論是山、海或是歷史遺物,要予適度保護、儲藏,把能量留存,不致於在過程中受破壞、流失。如海域資源、山林生態,都是特定族群最愛,也是現今知性之旅的取向。
海中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大前提要做好復育、保護工作;我們曾論大海是馬祖的寶藏,尤以河、海交集的漁業資源,不單是釣客最愛,更是遊客慕名而來的動力。近年,生態遭受破壞,魚種類變少,魚的體積也變小,再不適當保育,到時候漁場一樣變成「荒田」。
沒有大海蘊藏資源,相對地,海鳥生態也會變化,牠們不可能在此停留;沒有了釣客,也沒有了賞鳥客,我們的觀光資源少掉三分之一。
再者,在地歷史文化特色,除了留存之外,還要加以發掘、宣揚、形塑,成為特殊的文化特色,有別於台灣、大陸。
其次,是打造地方成為旅遊友善、熱情島嶼,公部門的教育、宣導之外,民間集體意識形成,更是關鍵重點。每個人都是最佳導遊的心情,面對及迎向每一個遊客,而不是觀光僅限於政府及相關行業的事,觀光的招牌建立、品牌推銷,是在地的每一個人責任。
旅遊的拓展、行銷,不只是好山好水,最重要的還是好人好心,讓遊客有溫情、貼心的感覺,也才是內心最深層的旅遊感動。
觀光內涵儲存在於紮根的工作
- 2008-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