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獐子島經驗看離島養殖

  • 2008-04-16
 不論馬祖怎麼發展,海永遠是這個島嶼最大資產;比南竿島大一點獐子島,它也是一家企業,登上中國股王寶座,島民養殖高價海產,抓住中國十三億人口消費市場,並成為股民膜拜對象,它的成功發跡,更是各海島學習最佳版本;馬祖也好、澎湖或金門也好,漁業發展出路,獐子島成功模式值得參考。
 因今年寒害,澎湖海域養殖遭受重創,當地產官學界決議將部份水域劃為海洋保護區,放養海參、海膽、九孔及各種貝蟹類種苗,並參考大陸獐子島復育經驗,將組團前往觀摩考察。馬祖海域近年來遭受濫捕、電魚、炸魚,海洋生態亦嚴重受創,亦有尋求學習之必要,立委曹爾忠也要求政院應積極輔導馬祖漁民發展養殖業,並全面檢討地方漁業瓶頸及尋求突破;地方相關部門也已有相關資料獲取及瞭解。
 地方四面環海,水產養殖試驗,早在民國六十年代起即推動養殖事業,但欠缺專業技術及環境困難度克服,致使養殖一直難以永續與起色。
 從距離最近的大陸連江縣,屬中國水產養殖大縣,到大連搭船要四個小時才能登上的獐子島的發展成功經驗,的確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獐子島面積十五平方公里,人口一萬五千人,島民成功養殖鮑魚、海參、扇貝等高價位的海產品,這個島現在是一家經營收入人民幣六億三千萬元,約合新台幣二十七億的上市公司,也是中國股王,從二OO八年起,每一個島民都坐享上千元人民幣的年紅利,被稱為最富有的島民。
 成功背後,當然也是一段抗衡,最早當地政府花錢買貝苗撒到海裡,島民非常不解,認為這是把錢往海裡丟,怎麼可能會有收穫。
 整整等了二年,扇貝長出,島民才相信是有利可圖;事實上,獐子島所使用的底播增養殖模式,就是日本已有相當歷史的栽培漁業。所謂的「栽培漁業」係指積極地以人為手段,培育生產高級魚貝介類種苗,養育成至適當大小,再放流於適其生長之沿岸淺海海域,以其豐富的天然生產力培育成長後,在捕撈之水產業,必須結合養殖技術、漁場造成技術及資源管理技術,才能讓生產得以穩定。
 而台灣也早在七十年代即予引進,輾轉二十幾年過去,許多願景一一落空,專家認為,需要好好檢討。我們希望新政府馬上上台,除了澎湖早已定調為漁業科技島之外,金馬也要列入,以落實發展離島漁業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