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港成立觀光夜市試探氣球升空,在消息披露之後,目前一般看法是以在地人口數及有限遊客人潮,困難度的確是很高;不過,最大改變的是該村商家及住民集體共識形成,我們認為,先從商家共同規劃,合力拉回過去小吃街的招牌,然後再搭配一週一次的「主題夜市」活動,一週一特色,找回消費人氣。
馬港小吃店曾是晚間及假日消費的買氣指標,近年人潮消退,當與駐軍減少以及山隴小吃店舖興起等衝擊有關;由於街道及店面完善及停車等便利,一般認為是形塑特色街店最佳的區塊。
最近,馬港社區發展協會為馬祖村找出路以問卷調查方式,挨家挨戶拜訪填寫,其中主要問題包括「是否願意成立馬港觀光夜市」、「是否願意將光武街規劃為步行街」、「若成立夜市請問是否願意參與攤位經營」等,全數支持成立觀光夜市,支持率為百分之百,表示住民相當樂見能成立觀光夜市,而是否改為步行街約百分之八十五的支持。我們對馬港社協的主動、積極作為、構思,表示支持。
先從改為步行街說起,這個議題爭論已久,由於街道住戶需求不同,聲音也不一;不過,從整體及長遠效益、發展來看,步行街是一個正確方向,有待再溝通或思考彈性執行空間。
再說馬祖設立觀光夜市一事,在地方旅遊大門打開之後,就曾引起討論,以地方傳統小吃種類、風味,有它的特色,問題是人潮和持久性。
馬港規劃夜市,並配合今年媽祖文化節做起,也瞭解人口數,先一個禮拜一次試辦;外界看法較不看好,認為馬祖夜間沒有人潮,遊客欠缺交通工具外出,所以常態式夜市不可能生存,也有認為所謂夜市的思考,放在人口規模這麼小的馬祖,將會註定失敗。就連人口多馬祖七、八倍的金門,也不足以形成夜市,更不要說馬祖了。即使馬港社區目前規劃的一星期一次市集,初期可能會有人捧場,多辦幾次,吸引力就會遞減,最後門可羅雀是預料中的事。原因就出在「人潮」,沒人潮就沒錢潮,這是很淺顯的市場經濟原理。馬祖發展觀光、振興經濟,應該朝向更具創意的方向規劃,「夜市」這種只有大都市才可能產生的消費行為,在人口這麼少的馬祖,註定是不會成功的,但願看法是錯的。
我們則認為,不妨先從現有小吃店或是再加入不同特色風味店共同規劃,合力拉回過去馬港小吃街的口碑,然後再搭配一週一次的店外的夜市型態,並打出一個禮拜一次的「主題夜市」活動,推出優惠特色主菜做為噱頭,號召食客前來一解口慾。
以馬祖傳統小吃、點心,有它的特殊性,問題就出在沒有人潮,沒有人氣,鍋爐的火氣也不會火紅。
馬港觀光夜市成立困境及權宜做法
- 2008-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