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街道、菜圃物品堆放應予清除

  • 2008-04-23
 馬祖與基隆跨海合作的垃圾運台焚化案,六月一日上路,這是地方環保工作的一大突破。地方近十五年來,環境清潔最明顯改變的是蒼蠅變少了,但是沒有改變的是生活周遭的廢棄物堆放,卻處處可見,仍待鄉親集體共識的建立及相關法令的稽查執行。
 門口、牆角,還是很多住戶認為這是放置物品的所在,包括廢置機車、器具、架子等;基本上作法,車主報廢機車應當連繫予以清運,至於,器具、架子或一般用具,住戶應將放在倉庫或自宅屋內,不能因一己之便或佔空間之由擺置外面,家家戶戶皆如此,整條街道就像散去後的市場。
 再者,經濟雖不景氣,南竿民間建屋近年一直沒有停過,尤以山隴為最,近年新樓房興建不下數十間,我們可以理解,場地小,施工廠商無處可放器材,但白天施工,夜間收工前,應當整齊堆放,或將周邊予以沖洗清理,給予大家一個較可接受的視覺,問題是髒亂、堆放,外來訪客的印象極為不佳。
 除了街道、馬路可見堆放器具、廢品之外,沿路菜圃也是木架等穢物堆積,大家都是為了自己方便,而留下的一片殘局,也都是對地方整潔、旅遊及生活環境減分的場景。
 還有常見的是,資源回收的推動,有些年長民眾收集保特瓶、鋁罐及紙箱,由於量大而無處堆放,不是放置自宅門外,就是堆積在巷道明顯出口,便於清運時取之,但是這種處置,反而是帶來髒亂死角。
 民眾需要再教育,不能因給予方便而錯亂秩序,也只能給予不正確的遐想空間,不對的先予勸導,無效即予開出罰單,沒有人不怕累計罰錢。
 環境是大家的,更要全民共同維護。馬祖雖沒有名山大川,卻有清新空氣,再加上環境清爽,可以形塑一個清樸、幽靜的旅遊島嶼;而這個招牌的打造,我們不能光靠環保人員或多元就業夥伴,要靠的是生活在馬祖的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