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北竿機場尚未全面改善前,先就進場程序情況做可行的安全調整,以提高飛航率,是目前最有效改善的方式。北竿機場第二套進場程序為最佳見證,我們進一步希望南竿機場雖在目視階段,也能在安全使用下,訂定第二套進場標準。
民航局公告本月十六日起開放北竿機場使用第二套進場程序以來至廿四日,據統計,至少已有十架次以上的飛機,利用此程序順利進場降落,這是在不增加其它儀器及改變地形、地貌前提下,對於提升有效飛航率最具體的效益。
兩套進場程序可以供航機進場時參考使用,第一套的天氣標準是能見度達三千二百公尺,雲幕高為一千三百呎;第二套的天氣標準是能見度達四千八百公尺,雲幕高則為八百呎,等於有兩套交替在用,視當時天氣型態決定有利進場的程序。
自第二套進場程序啟用以來,原本因為雲幕高不足,必須取消或折返的班機,據統計至少已經超過十班,其中一天就佔了六班之多,證明利用第二套程序在能見度較好,但雲幕高度不足時對進場航機有實質的幫助。第二套程序制定的原理是航機在較遠的地方開始下高度,如此可以在低雲幕時順利找到正確的跑道位置,所以比起第一套程序要飛較遠的距離。
北竿機場第二套的進場程序,進場的飛機將通過南竿機場電台的正上方後左轉到北竿,新程序適用於馬祖經常出現的低雲幕天氣型態。根據立委曹爾忠國會辦公室提供資料,依據96年度氣象資料分析,當能見度大於4800公尺時,雲幕高界於800至1300呎之機率約為8.2%,此比率也等於可增加至少百分之八的進場降落機會,是提昇有效飛航率最實質成效。
一般人總認為起降標準訂的太嚴苛,但涉及安全第一考量,以及此間地形關係,比較高標準來做,其主要目的是維護安全,也不是民航部門或航空公司自設門檻,而是必須依照狀況及機隊操作安全訂定最低飛航限度。飛機起降的那一刻是最危險時段,當然以百分百安全為首要。
在各方努力、有心的思考、追蹤、測試、確認後,北竿機場有了兩套,提升飛航率,也破解過去一直框在尋求機場改善之道的思考架子裡,更說明在現況中可以找出變通的思維;我們更進一步希望南竿機場仍在目視狀況下,也可尋找另一套安全進場程序的運用,以提高降落的機會。
期待南竿機場也有兩套進場程序
- 2008-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