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油價大幅上漲之後,不要說台灣在推動減少用車,連歐美國家人士也都改乘大眾運輸交通工具,而在馬祖小區域,建議同村或鄰近的上班族可以採用車輛共乘方式使用,甚至用走路上、下班,既省錢又可得到健康。
除了油料漲之外,民生用品都在調漲,大家荷包縮水,車子用油變成家庭一大負擔,有的家裡兩部車更是一項負擔;或許,在馬祖都是短距離,耗油不大,但長期下來,也是一筆開銷。
由於,地方車輛不斷成長,停車也變成一大困擾,以縣府大樓前的停車更是一位難求,近年有的上班族,家住附近已採用共乘模式,大家約定每天上午七時四十分發車,雖不在同一單位,但順路的都可以實施車輛共乘制,主要是減少停車的煩惱。
如今,油價更貴,利用共同的資源,兩對上班族夫婦使用共乘方式是最符合效益;剛開始,大家會覺得相互等候很麻煩,其實變成一種習慣後,也不會有什麼不方便,若有事現在電話很方便,提早知會一下就可以處理。
如北竿中山國中家長接送夜間輔導課程的子女,大家輪流接送,既省事又可省下油錢,這都是很好的方式。
上班族車輛共乘制,大家各輪一個月,單、雙月分配好,而且大家都會開車,約定好上、下班時段發車,總比等公車方便,此間路程又不遠,最遠也不過十來分鐘。在台灣上、下班各花一個多小時算是正常,通常到家都是六時半或七時以後,所以在馬祖上班,光是時間就省了很多。
再者,養成走路上、下班或鼓勵小朋友走路上、下學,都是很好的生活習慣,以台北縣一所國小倡導,學生走路上學,並由家長陪同,兩者都受惠;現在的孩子運動量少,不像早年父母忙於生計,沒有公車,學生都是天天走路上學,國小從清水走到鐵板、國中從鐵板到馬港,一天兩回就是最好的運動。
現今近距離的從山隴至介壽國中小,或遠一點清水至山隴國中小或高中,學生都是搭公車,都不值得鼓勵,久之養成懶散習性。
人一天當中對自己最好的應是運動,花一個多小時走路上、下班是最佳的方式,尤以夏季來到,晨間、傍晚也不炎熱,走走路是買不到的「交通工具」。
在全球倡導減少開車或是共乘制的生活方式,以馬祖小區域、近距離及生活環境,走路上、下班真是首選之地。
車輛共乘或走路上下班之好處
- 2008-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