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馬港招待所之後,防區釋出移撥馬港迎賓館給地方,公部門規劃公開委外經營,提供有意人士投資開發旅館,對未來地方觀光發展的客容量有所助益。我們認為,以迎賓館的內部設施、空間來說,可以做個市場區隔,以青年背包族或自助行散客為訴求對象;同時,為獎勵投資及創造就業,租期應給予較長年限。
曾為軍中接待來賓、團體及離島官兵休假、洽公之用的迎賓館,性質就與台灣縣市國軍英雄館相同。過去,由軍友社負責管理,後歸防區使用;近年因國軍精實,兵力裁減,加上交通便捷以及公文傳遞電子化等因素,離島官兵往返減少;同時,台灣前來的團體,現已完全開放,可自由出入,多由旅行社安排膳宿行程。
經過歲月的更替,馬港迎賓館住宿設施,當趕不上民間新建旅館、民宿,並且,防區也不接待一般團體,對軍方反而是一個開銷負擔。地方爭取移撥,防區也釋出善意,交由地方政府,我們對軍方的誠意,持予肯定。
目前,馬港招待所委由民間經營,並已由承攬一方投入不少資金,進行加建及裝修,以作為香客團體及一般住宿之用,我們希望未來能做得起來,活絡地方的旅遊事業。
至於,馬港迎賓館目前的設施及內部空間配置,以我們的看法,可分兩大訴求,一個是青年背包族,走平價路線,吸引一般自助行的年輕族群,一個是規劃部份,作為青年活動設施,以提高台灣大專院校、高中學生或是青年組織的團體之興趣。
若以現有內部空間、設施配置,動手整修的話,將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對投資者的負擔及回收是一項思考。我們如此建議,完全是以市場區隔化作為思考出發,當然,經營者或許有更好的理念經營,或是創造顧客更多的經驗價值與品質。
為鼓勵地方創業經營,我們也認為,在租期上應有較長的緩衝時間,對業者而言,可以做較長遠的規劃及投資;對地方來說,也是旅遊持續發展的利基,亦有獎勵創業的效益。
迎賓館委外經營方向之思考
- 2008-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