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岸政策鬆綁後,不論是兩岸假日定點直航,或是擴大小三通,人員往返不但多了選擇通道,出入也更加便捷,尤以小三通人員對象不設限,對金馬絕對是利多,同時,隨著開放腳步,貨運中轉亦是一個大利基,如何將小三通規劃成為兩岸貨物集散轉運中心是值得思考推動的方向。
先說人員往返,每年國人取道港、澳中轉出入大陸,花費大約五百億台幣,等於這些錢獲利最大的是港、澳航線;在擴大小三通的出入對象範圍,並且不設限的狀況下,金馬多少可以分一杯羹,當然得視現階段交通輸運容量及未來改善升級的境地。
七月之後,兩岸假日包機直航,畢竟是框在一週一次,在便利性上還是不足,因為所有行程必須設定在一個禮拜之後的格子裡,若有急事,也必須取道小三通。再說,以後成定期航班,需要一段時間。
以貨運而言,現今人員出入規劃的還只是假日包機,因此,要做到空運或海運貨物那就難上加難了;台灣企業在大陸投資,多以密集勞力市場需求及銷售據點的佈設,至於,較精密科技部分,已在台灣紮根,而且考量人才、運轉穩定性,希望的是在台生產、製作透過便利海、空運輸網,等於說,企業的核心還是在台灣。
而以對岸大陸的構思策略,自當希望大型企業總部在大陸設廠紮根,人才、技術完全移轉大陸,若是海、空運輸方便,企業完整移植的可能性相對降低,所以在貨運的開放立場上,則採保守態度。
基於此,貨運第三地日本石垣島較費時,手續也繁雜,而金馬小三通的區位優勢,加上政策開放,勢必是台灣企業選擇的輸運渠道之一。最近,台馬大型貨輪往返台灣、馬祖、福州較過去熱絡,可以呼吸到這股氣氛,不過,對於過去一直扮演輸運要角的小型漁貨船是一個很大衝擊。固然是自由市場機制,但是我們還是要給予高度關切,共同思考如何營運轉型及轉換跑道。
小三通的擴大,貨運中轉力度增強,型塑金馬成為兩岸貨物集散轉運中心,對於在地相關行業,都會帶來刺激及升級。
貨物中轉 小三通擴大後一大利基
- 2008-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