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文化建設是未來施政主角

  • 2008-07-20
 固然地方交通建設改善擺在第一,不過,在地文化建設推動更不可忽略,因文化是活元素,有它相伴,馬祖歷史才有深度,有它相隨,觀光也才能深化。
 地方體制變革之後,過去因過度偏重軍事建設,致使觀光開放,民意鎖定民生基礎設施的高度需要性,這也是必然心情。戰地政務解除,在歷經十六年的建設推動,除機場、客輪等尚待改善外,民生建設漸趨齊備,此時,大家焦點轉往精神層面需求,其實這份需求不會停頓,只是它的強度未予彰顯,當大家在物質滿足之後,就會移向心靈層次的填補。
 時空環境的背景,海、陸、空交通建設的迫切性,我們可以理解;現今隨著生活條件逐步改善,外界注重文化建設的聲音響起,在著重開發建設之力度,也不能忘了文化之弱度。固然,地方商業型態改變,民間生計受到衝擊,未來提振商機為首要任務外,提升文化建設亦是第一工作。
 當社會大眾高度關切民生建設之同時,文化建設也要寄予關注,除公部門推動、規劃之外,民間投入、參與不可或缺,共同豐富地方文化資產。近年,地方文化活動、民間藝文工作推動也不少,但以投注經費比例遠遜於公共工程;不過,未來它的張力必然擴大,我們希望除了公部門持續給予長期強化,民間人士亦要給予一份心力。
 執行公共建設需要經費,當然推動文化建設也需要,近年,地方文化部門等向文建會爭取經費,除文化活動推廣之外,如媽祖文化節、馬祖日報故事映像館等專案預算也獲支持,今年新政府上台,更大力挹注馬祖發展當地特色及文化發展一億三千四百萬元,等於是近年最大的一筆,對地方文化發展注入新的燃料。
 一個國家也好,一個區域也好,沒有文化深耕,就沒有向上動力,以馬祖而言,大家在急迫等待海、空交通建設之同時,更需要深層思考在地文化的建設,等到有一天,海上開的、天上飛的載具一次改善、強化後,地方最重要、最需要做的是什麼,它的答案肯定是文化建設。
 以地方歷史觸動,有歷史保存遺址之外,在著力歷史工作的機構非常缺乏,或許,一般人認為,馬祖日報的功能在輿論上有它的弱度,但在保存、紀錄上有它的強度,它每天在紀錄著地方跳動的符號。
 以地方觀光來說,在大力推動觀光的路程上,最後還要回到文化原點,它才是內心最深度的觸動,也是最紮根的做法,更是地方旅遊招牌永續的活性元素。馬祖走過五十年歲月,現代人追尋傳統記憶、擁抱傳統的快樂;這份快樂,不是硬體建設可以填補,而是內心深處碰觸、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