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域生態及秩序維護 不容破壞

  • 2008-07-30
 那裡有魚,鳥就往那裡跑,地方燕鷗保育區各無人島礁燕鷗季數量,會隨著食物或人為干擾等因素而移動;島礁之間數量消長,基本上沒有外在環境的明顯影響,變動是不大,所以,我們還是做好海域資源維護及管理。
 在黑嘴端鳳頭燕鷗-「小管」事件之後,今年北竿燕鷗最多的鐵尖島,在最近兩次的賞鷗行程中,發現燕鷗數量小幅下降;據賞鳥觀察人員表示,最多鳥聚集的鐵尖北側坡地,已不見成群的鳥況,其中部份轉往島礁南側,研判這些鳥有可能轉往白廟或中島,甚至是大陸閩江口,但目前島上仍有上千隻的燕鷗。也有賞鷗人士認為,並沒有非常明顯有所移動;至於移動或是數量變少有多種狀況。
 按北竿年長漁民經驗說法,以前雞母鳥(指燕鷗)最多在三連嶼,多到不行,可以用上萬形容,到島上釣魚或採貝,全身都是鳥大便。
 近年燕鷗經專家指為珍貴鳥類之後,大家才知道原來是有價值的生態,過去,漁民也都以鳥多,傳達魚多的訊號。
 北竿的黃金漁場,從鐵尖、三連嶼至白沙蛤蜊島,指的就是豐富漁藏地,燕鷗聚集最多是必然的,其他的東引、莒光也有燕鷗,也是有魚而吸引燕鷗棲息,這幾年,莒光、北竿無人島礁的燕鷗移動將消長,算是正常現象,所以,各島礁之間的燕鷗數量有所成長或下降,沒有太大外力干擾,也不必太擔心。像鐵尖島有成千的量,前三年倒是少見牠的蹤跡。
 燕鷗的量,最大關鍵在於牠的食物,如牠們食物今年聚集在那裡,牠們自然飛到那裡,而有移動也有可能是幼鳥長大可以自由飛行捕食,母鳥會有所遷動,不然母鳥移動可能性不大,除非人為太大的干擾。
 除了食物之外,最需要維護管制的是,不能讓漁民靠岸,避免登島而使燕鷗驚嚇,再來是野鼠靠漁船靠岸而「偷渡」登島啃食鳥蛋。
 燕鷗保育,大家都有共識,我漁民或釣客都會有此體認,而最棘手的還是大陸漁船民,所以海域生態及秩序的維護,一刻都不能鬆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