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蛤節」近年在地方政府大力培植下,已成為莒光地區暑期的主題旅遊,但據第一線的旅遊、旅館、民宿業者指出,今年的花蛤節熱鬧歸熱鬧,但感覺都是時間到就一哄而散,對於莒光的實質效益是少之又少,不少當地民宿在活動期間的住宿率居然不到三成、甚至沒人投宿;縣議會過去幾會期,不少縣議員們也不斷質疑,政府花了大把經費辦所謂的「大型活動」,卻沒有獲得預期的效果,淪為「關起門來自己玩」之譏,此問題值得大家深切檢討。
透過大型活動,可以突顯旅遊主題及特別魅力,對急欲打開旅遊市場及知名度的馬祖來說,確實有其必要,但是砸錢歸砸錢,也要注意錢砸下去之後的成效,而不是活動結束就拍拍屁股走人,什麼後續效應都不管,畢竟在政府經費拮据的當下,地區公民意識也漸趨成熟,動用每一分錢,都會被民眾用放大鏡來檢視,甚至透過媒體大加韃伐,公部門不可不慎。
以今年的花蛤節來說,為何業者深表不滿,可以從自然及人為兩方面來討論;自然因素方面,首梯次碰上「卡玫基」颱風來攪局,讓不少已排定行程因而大亂,隔週又來個「鳳凰」颱風,旅客已將赴離島旅遊視為畏途,而延後到八月八日至十日,已進入傳統旅遊禁忌的農曆七月,台灣旅客缺乏出遊興致,外來遊客數量自然大減,但此均為天災及民俗因素影響、實為無可厚非,無須過於苛責。
而在人為因素方面,由於活動期間縮短加上颱風的影響,外地遊客似乎都忘記馬祖有花蛤節這回事,甚至許多旅客壓根兒不知道有花蛤節這活動,這表示花蛤節的對外宣傳出現問題,在無法吸引大量外地遊客前往造訪之下,只靠在地鄉親捧場及官兵支援,園遊會逛一逛、麥克風吼一吼,不久就一哄而散,根本不會在地留宿,也自然無法帶來太多的實質效益。
宣傳是商品暢銷的不二法門,旅遊商品也是,要把握機會做宣傳,這幾年地方知名度確實明顯提升,國內旅客來馬一遊也是相當「有意願」,但從有意願到動身出遊,還是有段不短的距離,所缺乏的、就是動機及激勵。
莒光近年大力推動旅遊特色,尤以莒光三寶「花蛤、西瓜、豆腐」做強力宣傳,加上社協、學校及熱心志工不斷投入,挖掘島嶼特有資源及美化環境,希望打造莒光旅遊名號及吸引遊客的魅力,也確實漸有成效,唯此次花蛤節並未在其他國內大型傳媒曝光,只在地區媒體宣傳效益有限,以致國人知之甚少,甚為可惜。
馬祖的能見度在近年來已有長足的進步,我們已經跨出成功的一步,但是馬祖再美再好,沒宣傳就沒人知道;如今在媒體發達的年代,懂得運用宣傳及包裝,在大力對外宣傳、推銷之時,對內也要問自己,我們準備好了沒?才會有更多人會願意探索馬祖。
從花蛤節談大型活動之效益
- 2008-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