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江縣政府日前針對漁民反映出海人數限制的問題,召集相關單位開會修改法令,在兼顧安全與實際運作需求的原則下,新的規定「馬上」解決漁民面對的問題,這是地方自治施政順應民意的具體表現。時空的轉變,讓馬祖傳統的農漁產業邁向逐漸式微之路,這時候更需要政府的利多政策適時予以輔助;傳統農漁產是地方發展特色觀光事業中,十分重要的周邊產業,各界要共同努力把這個產業拉拔長大,才能為地方發展奠定必要的基礎。
馬祖四面環海,自古以來住民以海為田,佐以山裡的農業,馬祖幾可達到自給自足的生存條件,隨著時空轉變,大環境的漁源枯竭、從業人口的減少,消費市場的消長與經濟活動的轉型,不論是農是漁,這種祖先留下來最基本的產業面臨了生存的危機。多年來,我們在發展觀光的過程中,慢慢的體會到傳統農漁產業存在的重要性,我們標榜要特色觀光,希望來訪的觀光客能吃到在地的蔬果、在地的海鮮等等,如果今天馬祖所有的食材都是台灣進口,我們在吃的方面就不能為觀光加分。
馬祖的漁業環境正在改變,除了大批越界的大陸漁船所帶來的威脅外,全球漁源的枯竭是造成漁業環境改變的主因。整體而言,現在漁民的生活是相當困難的,人力的配置成為很重要的成本考量,當初政府依噸位訂定不同的出海最低人員下限及上限的規定,是基於安全的考量或是其它因素,現在修改作業規定,也必須在安全的前提下進行,但諸如機具改良、通訊科技進步、人力成本等都要納入考量。地方政府這一次順應漁民實際需求所做的法令調整作為,可以是未來類似政策思維的重要指標;地方自治賦予地方政府很大的自治空間,只要是合乎大多數民意的需求與利益,在不違反中央法令的前提下,我們要據理力爭,大前提是要維護產業的生存與發展。
農漁業是地區產業的根基,不論社會如何改變、產業如何多元化,這個根基都不能動搖。政府的努力是需要各界的支持與配合,過去多年政府在輔導產業方面也不遺餘力,像是各種農漁產品加工、輔導業者配合觀光轉型等;任何產業發展都離不開產與銷,地區過去比較偏重於生產,在市場逐漸萎縮的情況下,農漁村經濟也每下愈況,要重新找到出路,需要新的創意與思維,而大前提仍是要靠政策的配合。
馬祖有先天優良的環境,所生產的優質農漁產品有市場潛力,但也需要加強行銷與包裝,讓在地的產業有重生的機會,就要注入新的活力。政府部門要以更積極的態度協助民間業者,期盼在政府與民間力量的結合之下,讓馬祖的觀光產業化、產業觀光化。
為在地農漁產業注入新的活力
- 2008-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