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講座」在場地規劃安排可以更好

  • 2008-10-22
 一篇文章可以帶給大家新的啟示,一場演講可以帶來新的觀念,文化局今年下半年名人開講獲得好評;不過,在場地及座位規劃上,還要花點心思,再者,場次也可以思考,加講一場給離島,讓見解、看法也能更多的分送。
 文化局基於擴展居民生活文化的視野,今年五月起廣邀台灣藝文、產、學界等各領域專業人士,來到馬祖開辦「九十七年社區生活美學」的名人講堂系列活動,透過不同生活經驗的分享與對話,在互相學習之下,提升容人、容事的胸懷與生活態度,逐步鍛造屬於馬祖在地的品牌文化力。
 而今年上半年所舉辦的「文化馬祖.名人夜談」相當受到軍民歡迎,已來馬的名人有蔣勳、王偉忠、畢恆達等知名人士;而這下半年的「名人講座」,陸續邀請鈕承澤、嚴長壽、高希均及李家同等名人,來馬分享生活經驗與對美學的看法,個個有趣、場場精采。
 飯店界教父之稱的嚴長壽上週日的開講,把民俗文物館演藝廳塞爆,從前台、走道、坐滿,連入口都是站票,而且不少稍微後到者無法塞入而退回。我們對大家接受並樂於聽講的行動,表示高興,但對座位無法容納,也覺得要思考規劃,可以提供更多的位子。
 在主講人的邀請名單上規劃,文化局非常用心,且有突破。過去在社教館時期,或許受限經費,但也缺乏突破,講座都是冷清清,拉了一堆阿兵哥、學生當人頭,所以大家說,只要是名人,在某個領域成功或經驗的人,民眾都會不請自來。
 就場地而言,我們建議可以規劃介壽堂,它的位子更多;當然,太大場地,也會擔心坐不滿,對演講人心情是一個「受創」,不過,事先可以透過網路、電話預約登記,估算一下人數,作為參考,例如下一場高希均教授,還是在民俗文物館文藝廳的話,可能位子還是不夠。如果在介壽堂,可以把樓上開給更多阿兵哥來聽講,大家共襄盛舉。
 以場次來說,名人來馬難得,也可以規劃加一場北竿或莒光、東引,帶他們去外島看看,領略不同感受,相信事先規劃,他們應該可以接受。有的事情,並非完全是費用,他們沒來過馬祖,由演講兼旅遊,可謂一舉雙得。
 再學習、再教育,對每個人都是必要的,尤其馬祖在轉型期,從上到下,由小到大,需要經由學習、教育,改變觀念、作法,為這片土地耕耘,使得島嶼經營長長久久;講座的深化,有它的功能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