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名人講座」的話題,延伸到地方鄉親需要再學習、再教育的議題,不然,時代輪子再轉動,我們還是停格在封閉、故步的舊框框,停滯了地方進步、升級。
地方鄉親是善良的、是單純的,只是我們沒有明確地告訴他們,何者是對的,何者是錯的觀念、行為,在沒有一套規則下,他們無所適從,久之,習慣性如此,就變成是對的。
由於長期是如此,不對的變成對的,反而照對的方式做的也是一樣,造成大家方向的偏差。
台灣媒體曾評論馬祖是貪婪的,這個說法,我們不能接受,但多少點出了人心的現象。
民主社會最愛的地方,就是不同聲音的呈現,意見是可以不同,看法也可不一樣,不過,不是聲音大、會舞動,就是主流的聲音反映。在法治的制度下,有它的一定版本,大家都要跟著這個版本走。
地方在體制變革後,過去的沉澱情緒迸然而發,我們可以理解,對諸多事務的期待比較殷切,我們也能感受;固然,很多事的呈現的現象不同,但是只有一個標準就是一切照規定去走。
所謂教化人心,我們要把對的事告訴民眾鄉親,教育民眾往正確、對的方向去走,大家也都遵循正常通道,而不是自我為中心,把公權力拋諸腦後。
重視民意是必要的,可是有的意見、聲音是少數利益者,而非公共利益,只要是公眾事務、公共利益,我們相信所有鄉親都會接受。
再教育、再學習,其實就是正確觀念、行為確立,讓民眾、鄉親沒有所謂偏差,是地方進步的動力、能量再增強。
再學習、再教育 導正觀念、行為
- 2008-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