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傳統智慧 打造新城鄉景觀魅力

  • 2008-10-26
 在軍管解除及觀光立縣的導引下,馬祖這十餘年來,不論是舊屋的更新改建,或是完全新式的現代建築,在數量及樣式上都有非常大的增加與變化,各島各鄉的新式住宅是愈來愈多,型態與風貌也並不相同。這些新式住宅的出現,固然大幅提升了現代化居住品質,但也製造了新的課題。例如:聚落內新式住宅與傳統建築在整體風貌上並不和諧,不但影響了聚落的歷史氛圍,各行其事的無章規劃,也降低了城鄉景觀再造的整體完美性。
 這些多樣的課題,有些是社區整體規劃跟不上時代變遷,更重要的是公私部門對建築相關法令的一知半解及漠視,使得馬祖聚落風貌更新的發展過程,失去了更宏觀的機會。但無論如何,為了馬祖長遠的發展,在積極推動保存傳統老厝和聚落時,也必須重視新的建築景觀對馬祖整體發展可能產生的影響。
 眾所皆知,在豐厚的歷史土壤中,馬祖孕育了具有庶民生活美學、人與環境共生哲學的傳統聚落及建築。但隨著時代變遷和現代核心家庭的興起,以及現代化營造體系取代了傳統匠師體系,除非獲得古蹟指定或歷史建築登錄,或者是申請傳統建築修繕補助,一般來說維修傳統建築的成本相當高。這使得絕大多數的屋主,在考慮改建或新建住宅時,寧捨古厝而就新屋。坦白說,要不是近幾年政府積極推動傳統聚落修繕計畫,馬祖可能與臺灣多數地區一樣,無法保存大量的傳統建築。
 呼應地域性的創新設計是相當不容易的事,絕非貼窯燒紅磚或石片、做點馬背或燕尾、裝些酒瓶欄杆可以偽裝的。面對如此獨特之建築文化,建築的在地知識與地域性極為重要,如何讓希望長住馬祖的心裡形成共同的語言、了解構成傳統建築和諧之美的種種因素,公部門應該可扮演更積極的角色,提供資源進行基礎研究與研擬設計補助機制,進而成為民眾、業主可以遵循的規範。
 另外,因應島嶼環境的特性,新馬祖厝必須考慮生態因素,也就是符合「綠建築」指標。所謂綠建築,簡單的定義是「花費最少的資源建造,產生最少的廢棄物」,是一種對環境有利的建築工程觀念,例如使用可回收的鋼構建材與木材,避免使用鋼筋混凝土建材,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等。其實,面對地球資源日益稀少、暖化的氣候變遷等嚴峻情勢,綠建築的意義在於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共生,是利他利己的觀念與作為。
 因此,在經歷新舊衝突與妥協的過程後,如何呈現聚落新風貌、建構具有地域美學的居住環境,是馬祖追求觀光永續發展時,不能不正視的重要課題。大興土木絕對可以撐起一時的繁榮發達,但是就長期發展而言,缺乏從在地思考的建築景觀塑造,是喚不起外人的注意與興趣的。馬祖要成為文化島、生態島的期待,不妨從建構屬於馬祖獨特的居住環境和城鄉景觀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