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通往其他偉大心靈的途徑,也是現代國民的重要素養,而閱讀的推動需要學校、教師、民間團體、義工人士合力努力。教育部日前公布了「國民中小學推動閱讀績優學校、團體及個人評選」獲獎名單,地區有學校及個人得獎,各界應給予肯定。近年來,地方政府、文化局及各學校積極推廣閱讀運動、親子共讀等,希望引領鄉親及學子進入書香社會,培養閱讀習慣是一個很好的起步,更可以是推動社會正面的力量。
教育部為落實推廣兒童閱讀計畫及縮小城鄉教育資源落差,自 90年起積極投入閱讀推廣,啟動全國閱讀計畫, 94年起更投入關注偏遠地區國中小推動「焦點三百 -國民小學兒童閱讀推動計畫」、「偏遠地區國民中學閱讀推廣計畫」, 97年度起推動「悅讀 101-教育部國民中小學提升閱讀計畫」逐年投入人力與資源,期能全面提升閱讀風氣以及學生語文能力。以上這些計畫是所謂公部門的政策,對於原本就資源有限的外島而言,更形重要,有了政策更要設法落實,學校如此,家長的角色更為重要。我們的上一代經常把沒有讀書列為遺憾,我們不能把這種遺憾留給下一代。
「說話是本能,閱讀是習慣」,國內知名學者洪蘭表示,孩子聽別人講話,就會跟著講,但沒人教他閱讀,他就是文盲,因為文字發明才5000年,在人類歷史上太短,沒辦法成為基因的一部分;一定要從小培養閱讀習慣,才能打開人類知識的大門。 根據遠見2007閱讀大調查,國內有近八成的國人認為看書重要,但花在看電視和上網的時間是看書的九倍,甚至國人有將近四分之一不看書,洪蘭擔心年輕世代太過於沉溺於網路與電視的聲光效果,造成無法長期注意力集中,而文字閱讀有助於訓練孩子的專注力。
我們知道閱讀的重要之後,更要在身體力行上下功夫,首先要從每個人的觀念做起,進而營造有利閱讀的環境,近年來,地方政府不斷的充實各鄉圖書館的內容與設備,但還不夠廣;我們的學校圖書館更是相較於台灣地區顯得寒酸,我們期盼各校能在這個區塊上多做努力,給孩子一個很好的閱讀空間,提供必要且足夠的書籍,學校把閱讀當作一項重要的課程,全面的形成一種風氣,學子們自然因為普及而受惠。國內外許多研究顯示,養成閱讀習慣是可以改變一生的作法,而且是朝正面的。馬祖要長遠發展,就要提升競爭力,林語堂說,一個不讀書的人,就像幽囚自己的囚犯,每天接觸相同的人、事、物;一旦他拿起一本書,「他就走進另一個世界」。
提升孩子競爭力 從推廣閱讀開始
- 2008-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