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成長,國人對休閒娛樂品質的需求趨向精緻與多元化,而釣魚活動為國人所重視之休閒活動之一,近幾年到馬祖從事海釣、磯釣人口是快速增加,無論是假日或非假日,海邊都可以見到有釣客蹤跡。但是,垂釣環境品質不佳,直接或間接影響魚類資源,但是截至目前尚無相關法令予以規範,或有明確的權責管理單位,因而垂釣環境的維持僅能靠釣魚業者及釣魚人自律。然而釣魚人數眾多, 素質參差不齊,也非人人皆有正確的保育觀念,再加上釣具不斷改良,使得釣具釣獲魚體的選擇性愈來愈低,講求大小通吃的釣具應運而生,如果釣客對釣獲魚種生活史缺乏認知,小魚無法獲得放生成長,則對魚類資源的影響不可小覷。所以,在釣魚活動愈來愈普遍的情況下,馬祖地區不能不重視釣魚管理的必要性及迫切性。
根據國內一個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將垃圾帶回家的釣友只佔不到一半,直接在岸邊就地解決衛生問題的釣友則佔了七成以上。但是,也有高達七成的釣友願意付費釣魚。專家早已發出呼籲,認為現今過漁及海釣無管理的問題嚴重,制定海釣規範就魚種、釣期、尾數及大小作出限制,或劃出保護區禁漁區等方法來管理,已經刻不容緩。
過去釣魚可能是娛樂與漁獲並重,如今,海岸邊的釣魚絕大多是培養耐性的意義大過實質漁獲的意義。十幾二十年經驗的老釣客,大概最能體會及見證這種改變。事實上,魚人對於海洋生態是有所期望的,近年來也看到不少個人或釣魚團體轉而去關心海洋環境。如果我們希望我們的海岸有釣不完的魚,希望有一天我們能重拾釣魚人的風光,可能得開始著手來建立我們的釣魚管理辦法。
以先進國家為例,早已建立有釣魚證的管理機制,給釣魚許可同時,會有一本釣魚手冊及一把量尺發給釣客。釣魚手冊除了簡介該地釣魚環境、漁獲種類、安全須知外,也明白告訴釣魚人,主要管理種類漁獲的尺寸及釣獲量限制。釣魚人每釣上一條手冊上的管理魚種,都要先丈量魚體尺寸,並依手冊規定的尺寸來決定該漁獲是放回水裡去或帶回家。地方政府收取的規費,主要用於維護、管理釣魚活動及研究、復育該地各魚種的資源量。
比較一下先進國家完善的釣魚制度,我們似乎連稍稍有點規範的釣魚基本動作都還沒開始去做。也許,我們的釣客們會覺得釣個魚何必如此麻煩?但整體來看,透過釣魚管理的地方,他們的釣客充分享受著釣魚的樂趣,他們有釣不完的魚;而像我們這樣隨興任意的釣下去,魚將會是越釣越小、越釣越少。
試想,如果大部分釣獲之魚沒有放生而全部帶走,或大部分魚類在尚未成熟前即被釣走,對當地魚類資源將形成多大的負面影響。為維護魚種能夠永續利用,釣魚人和主管機關應該要有一些具體作為。
建立釣魚管理辦法 永續海洋資源
- 2008-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