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鹿生態要進一步與觀光結合

  • 2008-12-13
 連江縣政府建設局今年首度委託專家針對大坵島野放的梅花鹿進行調查,研究指出,大坵島上的台灣梅花鹿,最高可達一百一十六頭,是民國八十一年野放時的六倍以上。這表示大坵島很適合梅花鹿生長,在島上沒有其它競爭生物共存之下,梅花鹿在大坵已佔生態優勢。梅花鹿生性溫馴,是一種很受喜愛的動物,最近幾年梅花鹿已經成為大坵生態之旅的主角,難得的生態資源要設法與觀光相結合,才能發揮最大效益,而調查報告書內容中所指的各項具體措施要設法落實。
 大坵島於八十多年時全面撤軍,自此成為無人島,當時島上已有野放的梅花鹿,經過十多年的自然繁殖,島上的鹿群已呈倍數成長。縣府為發展馬祖觀光產業,積極拓展各種可能,並且認為這種生態能夠與觀光結合,今年建設局首度委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研究,包括數量與生態習性等進行調查研究,發現大坵島上的台灣梅花鹿,其鹿隻相對數量介於九十四至一百一十六頭,是民國八十一年野放時的六倍多。但這個數量也可能是上限,專家指出,島上的食物及水源必須要透過人為的方式進行改善,例如設置攔水設施,在背風坡種植牧草,整理舊營舍供為鹿群棲息之地等。
 馬祖的觀光資源有限,要設法充份的運用才能發揮效益,過去我們是以自生自滅的態度對待梅花鹿,現在應該以更積極的作為,讓梅花鹿在島上有更好的棲息空間,有充份的食物與飲水,生態就能永續。
 大坵島因歷史因素野放的梅花鹿,近年已成為遊客的焦點。然而發展產業需要資源、利弊的調查與配套措施,因此縣府委託學術單位進行大坵的梅花鹿生態調查,完成《連江縣大坵島台灣梅花鹿生態調查成果報告》,作為發展生態旅遊的參考。調查針對日後要如何讓生態永續提出一些具體建議,政府要設法落實。生態結合觀光的第一步是要讓遊客與梅花鹿有可接近性,根據國外其它地區的經驗,梅花鹿經由人工的餵食可達不怕生的狀態,在不干擾的前提下,生態與觀光是可以共存的。去年在馬管處投資興建大坵環島景觀步道之後,遊客登島看到梅花鹿的機率幾乎達到九成,有些必要的人為設施在有管制的前提下,是不會對生態產干擾的。
 除了梅花鹿之外,大坵生態之旅更可以結合附近燕鷗保護區成為一條帶狀的生態旅遊動線,運用這種「只看不取」生態資源,比起磯釣比賽「消耗資源」性質要好很多;馬祖觀光要用這種方式來推,資源才得以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