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元宵亟需新元素

  • 2009-02-09
 每年春節連假過後,地區傳統民俗盛事,元宵節的前奏曲也隨即響起,公部門今年也續推出「元宵到馬祖看擺暝」,四鄉五島眾廟宇也是全力配合,但從近日的活動嚴格說起來,並沒有給大家驚艷的感覺,到場的外地旅客也是相當有限,在地區大力推展觀光及強調閩東特色之際,此情此景,顯示還是有很大的努力空間,如何在老活動中注入新元素以吸引遊客,是今後要面對的重要課題。
 所謂「擺暝」,是指元宵節前後的夜晚,馬祖居民於各自信奉的廟宇擺設豐盛的碗宴(祭品),酬謝神明的庇佑,並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收;在北竿鄉更會集結各廟宇神轎,讓善男信女問卜、有求必應,因此元宵的馬祖比過新年還熱鬧。擺暝活動期間,住民會將眾神明如媽祖、白馬尊王、五靈公、蕭王爺、鐵甲元帥、臨水夫人等等聚集在一起祭拜外,之後還會遶境巡行,村民也會持著火把或燈籠在街上遊行,整個晚上進香、祈福、遊行、遶境、放鞭炮,熱鬧一整晚,是道地的閩東福州文化。此點確實是真,當地旅外鄉親也紛紛在節前趕回共襄盛舉,呈現濃厚的在地人情味。
 但我們要強調,光是在地人的聚集是不夠的,畢竟此次元宵節推的是大型觀光活動,希望吸引更多國人遊客來馬祖參觀,所以絕對不可因此而滿足,而該把眼光放得更高、更遠。
 綜觀歷年的元宵節相關活動,除了強調閩東文化及各鄉主要廟宇的擺暝及遶境外,其他可以吸引觀光人潮的要素,似乎就缺乏了一些些,比起鹽水蜂炮、台東炸寒單爺,動輒數十萬的參觀人潮來說,簡單說來,就是少了噱頭,畢竟現代人生活平凡慣了,都喜歡追求火辣刺激,要引起大家的好奇與興趣,甚至動身前來旅遊,就是要不一樣及炒作話題。
 以去年的元宵節活動為例,除了既有的慶典外,首次邀請到大陸肩膀戲(肩頭坪)雜耍表演,節目相當精采,也讓民眾及觀光客是印象深刻,不少旅台多年的鄉親更是專程回馬看此表演,也看見故鄉的進步,也衷心希望馬祖元宵節一年比一年辦得更有聲有色,成為未來春季觀光的主打賣點。
 馬祖交通流量有限,今年元宵節,我們不求數十萬的旅客到訪,只希望讓到馬參觀的旅客都能滿意,真正留下美好回憶,甚至願意再來一遊及為馬祖宣傳,這點,是我們責無旁貸的;我們可以發現,近年來各縣市活動都改以「參與」為主軸,如坪林的「放天燈」都是由旅客親自動手,未來可以建議各廟宇遶境隊伍保留多個陣頭或旗幟,專門讓遊客來扛來掌旗,肯定可以讓他們印象深刻,也更有親身投入的趣味。
 當然,活動只是熱鬧一時,除外來客之外,在地鄉親也要保有高度認同感及凝聚力,共同參與廟宇文化活動,讓大家知道馬祖人的團結,活動辦得也才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