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地區盛傳津沙村公所可能拆除,原址建立老人活動中心。我們認為,公共建設只要是循民主、法治程序,其決策均應獲得尊重。不過,主管機關在考量拆除津沙村公所與否時,可以朝幾個方向來思考。
第一,是村公所的文化價值。所謂「文化」,專家學者的定義是某一時期、某一地區人們共同生活的總合,包含歷史、宗教、科學,以及各種風土民情,同時也包含無形的觀念和思考,人們使用的器皿、文物,當然也包含在其中。我們認為,津沙村公所反映戰地政務時期,那種軍政合一的氛圍,村民的生活處處受到軍事管制,沒有甚麼地方能代替這種表徵。雖然隨時砲火威脅、隨時動員訓練的生活不是每個村民所樂於回憶的,但是戰地政務確實發生,這點是誰也不能否認的。
許多老一輩村民,甚至鄰村民眾,都很難忘過去民防、自衛隊的時光,雖然在村公所前集合、接著猛出操的痛苦,不是每個人能忍耐,但受訪民眾都承認,那就是生活一部分,那就是當時的情況;大時代過去了,除了文字、口說,還有甚麼方法能證明歲月的足跡,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建築。
有些民眾認為自己跟那個時代沒有關係,拆除古蹟無所謂;但誰又能否認自己跟戰地政務時期的人沒關係呢?他們可能是自己的親屬,古蹟有可能是親屬的回憶,我們接納親屬、分享他們的生活體驗,彼此建立感情,又怎麼忍心把他們記憶中的重要元素奪走呢?除非他們不要,否則,我們擅自把這些元素奪走,是值得三思的。
第二,是村公所的現代意義。現行馬祖推展觀光,除了朝交通、服務等方向改善,學者專家皆認為應尋找馬祖自己的特色;所謂的特色,可以結合時尚、風潮,如整合自然、美景與簡樸的生活,規劃最夯的樂活旅遊;或者以馬祖現有的老屋、海景和悠閒,規劃長期度假Long-stay。這些仍需要縝密的配套。我們所說的特色,還可以是馬祖的歷史,將歷史所留給我們的遺產好好運用,向旅客介紹我們當年的生活,這時,津沙村公所就有存在的必要。
政府為了推展戰地風光,整修了北海坑道及大漢據點,甚至協調馬防部釋出閒置營區,安排砲操及萬平操演,怎麼能不利用現有的津沙村公所,這個民防、團練的集合場地呢?
改建老人活動中心,固然可提供休憩場所,但是村公所代表的時代意義,有可能被湮沒。當然,一個公共建設的決定,考慮的不僅是文化和歷史,民意及背後所代表的各方利益,也難以忽視,縣府一向以專業施政,同時兼顧民意與各樣需求,希望縣府能將文化與歷史的觀點,還有現代意義納入考量,讓津沙村公所常長。
談津沙村公所之保留
- 2009-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