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大陸遊團客源,跟海運流量需求的思考、做法,各取一個平衡點及把相互影響降至最低點,應是比較理想的規劃。
地方開放觀光以來,除交通是影響流量主要原因之一外,客源開闢也是一直在強化的方向,台灣遊客及大陸團客,是兩大來源。
在開放政策擴大了,大陸遊團今年腳步也拉大,初步是每月千人遊團走小三通中轉台灣,這一直是對岸遊客的心願,亦唯有如此,才能打開大陸金、馬遊市場及市通運輸活絡。
現在問題是每週一次的二百多位大陸遊客,產生排擠了臺馬輪的座位及開航時間延後,旅客有意見、聲音很正常,也可以理解。
在地旅客所持看法是臺馬輪的運輸是以在地及台灣同胞需求為第一考量,臺馬輪座位三百八十四床,提供二百至二百五十個給大陸遊客,疑慮會產生影響,再者碰上大霧,將會一位難求;同時,開船時間延後,對旅客造成不便等,這些疑慮不便的心情,我們可以體會大家的心情及感受。
而相關交通、觀光部門思考的是,如何在現有的資源下,做更佳的運用及分配,並把影響程度降到最低,如東引每班旅客流量平均五十人上下等。
相關部門思考的是把觀光做大,把台馬交通運輸有效運用,並在影響程度最小下先做嘗試,這種思考角度也沒有錯。
問題出現要解決,大家一起想個對策,尋找最有利方式,把影響程度降到最低;我們不希望看到都是在評論,而是能夠提供做法及解決方式;同時,相關部門已收到外界資訊在做討論,包括與對岸旅行社進一步協調,以及在開船時間上、床位調配以及相關細節,做技術性的解決。
政策執行有很多的難處,不是外界所說有沒有做考量,我們也沒有必要做太多的聯想及泛政治化,原本就是單純,反而是大家把它複雜化,這樣對地方推動事務是不利的;當然,相關部門在執行上,一定要多一點思考、多一點周全,把事情做到最佳狀態。
陸客中轉與在地需求尋求一個平衡點
- 2009-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