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健保資源的方便性及多吃多保障的不正確觀念,不乏有病人每天服用十多種藥物的情況發生;但是,不可避免因服用方式不對及交互作用,而出現很多副作用。顯示民眾對安全用藥及健康自我照護的教育仍然不足,必需要持續提升用藥的正確觀念及納為健康生活學習的重點,以保障民眾健康及減少醫療資源浪費。
在醫療院所的門診中,醫師常常會碰到病患要求醫師一次開齊數位不同醫師、不同醫院所開立的藥品的情況;即使有多種藥品重複或類別相同,苦口婆心勸服病患服用多種藥物可能出現藥物過量、藥物交互作用問題,但病患仍深信「不吃白不吃、吃藥是有吃有保障!」
反觀歐美國家,病患對於服藥都是態度謹慎,就醫前也會先查詢相關資料,會詢問醫師相關的藥物及疾病照護知識。外國人對於吃藥是很小心翼翼,非必要也不會一定要求醫師開藥,可見中西對於用藥文化之不同。
國內藥費節節升高,除了制度面的問題,國人這種用藥不良習慣也是問題之一,政府與民眾都必須重視此問題,早日洗刷國人吃藥王國的惡名。最令人擔心的是,民眾有時還會拿著別人送的藥品,覺得別人有效,也要醫師跟著開,種種用藥的畸型文化,都需要整體教育。
馬祖過去可能因為交通往返不易,物資及資訊都不易送達,尤其是醫療這一方面,更是形成有健保卻醫療資源不足的窘境。再加上人口結構高齡化,民眾對藥品的使用還存在著許多錯誤觀念,包括藥可以配著酒一起服用、打胰島素會造成尿毒症、血壓不高即可停藥、藥品冷藏可延長效期……等等。民眾用藥不正確、服藥順從性低,均可造成醫療花費遽增。
因此,安全用藥及健康自我照護是必須重視的課題,但一個觀念的養成必須來自於長久的教育,才有可能促成認知、態度、行為的改善。重複用藥是老人家用藥的最大問題,只要一天用藥超過五種,藥物之間產生交互作用的風險就很大,若家中老人家每天吃藥超過五種,就該找藥師、醫師討論,是否需要檢討用藥。用藥不當可能會導致老人一些不良反應,如頭昏、步態不穩、肌肉無力等而造成跌倒,老人如果跌倒極易造成骨折或外傷、出血。政府積極規劃長期照顧,一定要把用藥安全納入長照體系中,把關老人用藥。
想要做個健康贏家,用藥常識絕對不可少。近年來「用藥安全」議題屢成為媒體及消費者團體注目焦點,加上經由非正規藥事服務機構管道,例如網路報紙分類廣告或地攤、流動賣藥販,誤購劣藥,甚至偽劣藥問題等,從各方面顯示,用藥安全需由多方切入,並與社會脈動緊密結合,始能達到深入人心及廣為周知。
導正不正確的用藥觀念
- 2009-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