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文學創作 共築藝文馬祖

  • 2009-03-30
 日前地區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藝文饗宴,邀請到知名原住民歌手胡德夫及多位詩人來馬演出,並與在地詩人一起登台獻藝,共同就心裡、眼裡的馬祖及島嶼印象,做了最唯美的詮釋,雙方也擦出不少藝文火花,也讓全場聽眾為之驚艷,原來近在自己腳邊的土壤,也可以譜出如此優美動人的佳句及樂章,也藉由這群詩人們釋放出發自內心對馬祖的感動,也讓在場人士紛紛感受到,就是馬祖人也是可以的,只是欠缺誘因與恆心,我們認為相關單位應主動、持續的鼓勵在地藝文創作,不論任何形式都值得獎勵,才能慢慢累積藝文能量與作品產量,塑造出馬祖獨有的文學領域。
 任何一個地方,都該有它獨有的人文觀點與在地文學,尤其在我們生長的這塊土地-馬祖,從早年單純的漁村,經歷半世紀的兩岸軍事對峙,到現在逐漸的春暖花開,砲火的摧殘、歷史的傷口,多少人們離鄉背井、多少家庭骨肉離散,期間留下無數可歌可泣的故事,只是,大多已埋沒在歷史的洪流中,早已無從考究,只能在一些零落的創作中尋到蛛絲馬跡,藉以憑弔那顛沛流離的世代。
 多少年後,開始有人注意到這區塊,像是之前專程來馬取材的前台北市文化局長龍應台女士,要透過她的第一手訪問,搭配資深導演黃黎明、王小棣(波麗士大人導演)的功力及多位工作人員的巧手協助下,將馬祖「東海部隊」的血淚歷史編織重現;東海部隊奮鬥血淚史事已過了五十年,因為戰地政務轉換及長期的輕忽,讓這段歷史積澱的諸多故事與場景,隨著東海老兵的逐年凋零,近年加上馬祖開放觀光及建設的環境變遷,幾近灰飛煙滅,而龍應台團隊還是不願放棄任何可追尋的故事點滴,並冒著風雨大浪前往對岸黃岐取材,其求好求善的精神,令人感佩。
 其實,龍應台女士可以不用這麼辛苦,會這麼勞累奔波,就是因為馬祖長期沒有好好耕耘文學這塊田地,失落太多動人故事,不管是戰亂時代的巨大轉變,還是市井小民的切身感受,現在要重新提筆,可能早已不知何處尋芳蹤,這是我們要追溯過往的限制,也是提醒我們要立即開始的啟發。
 文學的範圍很遼闊,一詞一句、一言一語都是學問,不論是壯闊詩篇、還是心情小品,都值得大家的肯定與激賞,早年可能因為汲汲追求於物質生活的溫飽,現在大家環境都好了,行有餘力、當思習文,缺乏的只是創作的勇氣與恆心,就從現在開始,大家一起筆耕馬祖,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是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