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不好的傳統陋俗要予革除

  • 2009-04-01
 地方習俗,好的可以保留,或是加以簡化,不好的予了革除,除了民眾要改變觀念、年輕一輩不必受之傳統束縛外,地方公部門也要加以宣導,讓社會形成一種默契、共識。
 隨著時空環境轉變,傳統觀念也會鬆懈;過去在農漁社會,馬祖生命禮俗及民間習俗繁多,近年已有轉變,這是正確方向,若再不改或簡化,其實是落伍的思想。
 從地方婚俗的三天三夜馬拉松式「接頓」,在三十年前就已革除,而俗喪陋規卻一直沿用,外界也有要求簡化、淡化的聲音,但是喪家家屬為了避免落得不孝之罵名,而仍陷這個框框。最近三年,「食硬飯」已經去掉,改以比照台灣回贈出席者毛巾及點心餐盒,基於教育之責任,呼籲大家還是要少用啤酒、罐頭塔及塑膠花籃,減少地方垃圾量。
 我們認為,還是以送白包(奠儀)為主,東引民間送白包做法,非常有道理,由喪家統籌佈置或處理,一則可節省,也符合簡約、環保,二來可減輕喪家負擔。
 再者,婚宴的次數,我們建議大家除了長子、長女要予舉辦婚宴,邀集親友之外,次子的婚宴可以不舉行,或是僅邀親戚即可,不必過度鋪張,對主人也是勞心費神。
 至於,民間特俗如「摜九」,就是逢九的長輩要予賀禮,過去甚為麻煩,現今雖已簡化,改以紅包替代,其實可以省略。在早年政府曾予禁止,後又放鬆,說實在的,沒有它的必要性,只要子女給予雙親紅包外,親戚可以免掉,免得每年年節時都要去記親戚的歲數,若遺漏又傷了和氣。長輩的生日給予慶賀,子女有必要,其他特俗是不必要的。
 其他如蓋房子上樑,用紅布袋裹著禮品袋,以傳統古禮行之,很有意義,因人的一生在馬祖大概只會蓋一棟房子,地方叫「萬年寶蓋」,親友熱鬧一下,肩挑紅布袋送禮,大家忙著準備,也很有意思。
 習俗不是一成不變,不做也沒有什麼不可以,尤以不合時宜、不合環保、過度繁文縟節的陋俗要予革除,同時大家要建立新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