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祖 紙錢減量燒

  • 2009-04-04
 清明祭祖掃墓,是中華民族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品德的具體表現,清明節因此成為全球華人的重要節日。但是,隨著時代文明的進步,及環保意識的抬頭,在清明祭祖掃墓期間,也應當響應不要焚燒紙錢或燒香的新觀念,優先考慮以鮮花素果、徒手祭拜的方式向先人表達追思,共同好好愛地球。
 國人過去在清明祭祖時往往大量焚燒紙錢或點燒拜香,藉此向先人及神明表達敬意,卻往往忽略燃燒所產生的空氣汙染問題。紙錢、拜香等祭祀用品,在焚燒過程中會產生懸浮微粒、重金屬、苯、甲苯及多環芳香烴等多種空氣汙染物,大量燃放則可能會因為燃燒不完全,產生黑煙及一氧化碳等空氣汙染物,影響人體健康,特別是對於呼吸系統的影響最大,其中苯是致癌物,長期累積更會對健康造成危害。且掃墓地點多在郊區、野外,燒紙錢一不小心就會引發燎原之火,危害生命財產安全。
 燒紙錢汙染與危害大,但民眾常常不會去注意這些,以為燒得越多,越會受到祖先及神明保佑。「有燒有保佑」是錯誤的觀念,事實上在還沒有得到神明保佑以前,身體健康就已經受到影響了。在人口密集的地方燒紙錢,也常引起附近民眾的抱怨及影響生活環境的空氣品質。
 要民眾改變「祭拜燒香、燒紙錢」習俗,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但是,也要儘量採取可減少焚燒的替代方案。如用大面額的紙錢替代小面額紙錢;將紙錢交由環保人員統一收集後,送到有汙染防制設備的大型焚化爐集中焚燒;拜香不要點燃直接獻拜,或減少支數、改用較短的香;或播放鞭炮聲錄音帶等,這些都可避免造成空氣汙染。
 清明節掃墓祭祖,首重心誠則靈。「以功代金」是清明祭祖最人性化且最有意義的方式,即子孫將清明節購買金紙、香燭等祭拜用品的費用,捐給慈善社福團體,將功德迴向給祖先,接受這種觀念的民眾已經愈來愈多。
 清明是廿四節氣之一,每年陽曆的四月四日或五日這天,大部份地區天氣已逐漸轉暖,空氣清明,萬物都顯得格外清新潔淨,所以就把這時開始的節氣叫清明。為了維護地球的清淨清明,減少空氣汙染物排放,對於空氣品質的改善,就有很大幫助。相信只要以虔敬的心表達敬意,即可達到慎終追遠並兼顧環境品質的目標。心誠則靈,祖先也會接受符合現代觀念的祭拜方式。